信德的榜样(七):圣伯多禄

「信德的生活是能够不断地成长的。伯多禄会继续为了对抗恐惧,对抗过分人性地看自己的使命,对抗自己无知于耶稣的十字架和痛苦的价值而奋斗。」这是信德系列中最后一篇文章。

信德的途径
永不失望的心


在较早前的一篇文章中,我们反思了圣母的一生,她是每位基督徒信德的典范,因为她的一生都是以天主为目标,并承行祂的圣意。她「将一切默存在她心中(参阅路2:19,51),把这一切传达给集合在晚餐厅中,期待领受圣神的十二位宗徒(参阅宗1:14;2:1-4)。」[1] 宗徒们受到圣母的榜样和亲切关系所鼓励,为信德作出英勇和硕果丰盛的见证,并将福音广传到普世。

然而,在做到这一点前,宗徒们需要经历漫长的信德旅程,使自己的信德达致成熟。当他们伴随我主在世上生活时,他们的慷慨(舍弃一切,跟随了主耶稣)仍能与自己薄弱或有时流于人性化的信德并存,正如主自己有时责斥他们的。[2] 现在,让我们看看宗徒们,尤其是宗徒之长圣伯多禄,在他踏上通往成熟信德的旅途上伴随他。这将是一个新的机会,使我们接受邀请,「真正而革新地悔改,回归世界唯一的救主。」[3]

信德的途径

我们在福音中读到,在增饼奇迹后,耶稣即刻催迫门徒上船,在祂以先到对岸去;这其间,祂遣散了群众。」[4] 宗徒们遂上了船,起程渡过提庇黎雅海,而耶稣就独自上山去祈祷。福音强调耶稣与门徒的分离:「船已离岸几里了,受着波浪的颠簸,因为吹的是逆风。」[5]

我们不难想象,宗徒们的内心必定感到惴惴不安。他们刚见证了一件非一般的事情:五饼二鱼喂饱了五千人!而且这个奇迹是通过他们亲手分发自己所有的、寥寥无几的食物而成就的。他们所要做的,就只是听从耶稣的吩咐。可是增饼奇迹带来了的狂喜,转眼间就消失了。现在,只是数小时之后,没有耶稣在身边的宗徒们要在惊涛骇浪中挣扎!

这时,耶稣看似正在远处。金口圣若望评论这福音片段时,指出透过让门徒自行出发,耶稣希望在他们心中激发起「对祂更大的渴望和持续的记忆。」[6] 祂要让他们明白,身体上的距离只是表面上的分离,因为祂时常意欲 ——而且可以 —— 与门徒们接近。所以,「夜间四更时分,耶稣步行海上,朝着他们走来。」[7] 这事怎能成就呢?「除了创造宇宙的那一位外,谁能在海面上步行呢?就是圣神透过约伯宣告的那一位:『惟有祂展开天空,步行海波之上。』」[8] 船上的人都惊慌失措,开始大叫:「是个妖怪!」[9] 他们没有料到会见到这个异象;他们仍未知道,不论他们在哪里,主耶稣都想和他们在一起。但耶稣立即安抚他们,说:「放心!是我。不必害怕!」[10]

正是这时,伯多禄的个性表现出来了。当他听到这句说话时,他要求做一件人性所不能做到的事:「主!如果是祢,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祢那里吧!」[11] 这个请求跟之前在船上爆发的惊慌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彰显了这位宗徒之长的信德和爱德。他想尽快走到耶稣跟前,而耶稣也接受了他的意愿,喊说:「来吧!」[12] 这是我主对我们所渴求的:一颗随时准备好的心、一颗愿意的心,即使我们可能是软弱的。如同天主为我们人类所做的一切奇事一样,祂需要我们那微不足道的参与,正如祂拿着五个饼和两条鱼时所做的一样。

圣伯多禄想尽快走到主耶稣跟前。他想感受到在主身边的安全,但他并没有清楚知道自己要求的是什么。他的爱使他跳到水面上和开始步行;但他的心很快便陷于恐惧,他就开始下沉。[13] 伯多禄心态的转变是怎样的呢?他看到了耶稣答应他的请求,也看到了自己正是在水面上步行,为什么他感到这么害怕呢?福音作者告诉我们,他一见风势很强,就害怕起来;[14] 他害怕得不知道自己的脚步是否仍能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站稳。伯多禄害怕自己会下沉遇溺,在我们来看,他已经在做着一件不可能的事,他的恐惧似乎又是荒谬的。他似乎忘记了的是,这个奇迹成为可能,是因为耶稣叫他这样做;是耶稣支撑着他和让他在水面上步行。他需要其他保证,包括能以自己的力量去站稳脚步和抵挡风浪。而当他察觉到这个信心是毫无根据时,他不再相信耶稣的话,并且开始下沉。

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要让我们的信德达致成熟,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实践耶稣的话而已,且不要让自己因察觉到自身的局限而意志消沉。「瞧见没有呀?只要依靠天主,你是完全能胜任的!你为什么惊奇呢?不要怀疑:天下无难事。只要信赖天主 ──真真实实地信赖天主 ── 什么事情都能迎刃而解,水到渠成。而且还不止于此,你往往还会超过原来想象的限度。」[15] 因为主做事能做到「越快,越多,越好」[16]

伯多禄否认主(Caravaggio 1610)

然而,伯多禄即使心存怀疑,他也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他的信德和信赖可能被恐惧蒙蔽了,但他也尽了最后的努力去投进耶稣的怀中:「主,救我吧!」[17] 主耶稣也作出即时的回应:祂立刻伸手拉住伯多禄,扶他上船。[18]「衪斥退风浪。而他们都十分惊奇。」[19] 这种惊奇是人在面对天主的大能时感受到的,是人经验到圣神的行动和恩宠时的惊喜。因此,正如教宗教导我们的,当我们面对罪恶、懊悔或恐惧时,「我们必须时常仰望上主,默观上主」;「是的,我们是软弱的,但我们必须在软弱中显示出勇敢」[20],因为主耶稣时常在等待着我们。「对耶稣来说,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个手势,一点儿的爱,已足够使祂慷慨地将祂的圣宠倾注于友人的心灵。」[21]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软弱时,我们可以对主说:「求祢自高处伸出祢的手,救拔我,求祢由洪水和外人手中,拯救我!」[22]

永不失望的心

伯多禄上了重要的一课。他疑惑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爱和信德并非如自己所想的那么坚强。这些简单的教训,让这位宗徒更好地了解自己,明白到自己的爱并不完美,自己的自视仍然太高。「当我主召叫首批宗徒们时,他们正在一艘旧船旁边,忙着修补破烂的鱼网。我主告诉他们要跟随祂,而他们statim立即,relictis omnibus舍弃一切,一切!然后跟随了祂。尽管我们有时愿意效法他们,但发现自己无法舍弃一切,心里仍有一些眷恋,生命里仍有一些过失,是我们不愿意弃绝,并将它们奉献给天主的。」[23]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竟连风和海也听从祂!」[24] 主耶稣以祂与人的同在、话语和行为,为那些将被祂派遣到普世的人点燃爱与信德的火焰。在斐理伯的凯撒勒雅境内,伯多禄清楚地宣认耶稣就是所预许的默西亚,是天主子:「祢是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25] 但我们要记住,「当伯多禄宣认他对耶稣的信仰时,他依靠的不是人的能力,而是因为他被从耶稣身上放射出来的恩宠征服了,是他透过主的言行举止感受到向爱:耶稣就是人性化了的、天主的慈爱!」[26]

然而,伯多禄的宣信并不表示他现在的信德是完美的境。其实,不久之后,我们就看到伯多禄试图游说耶稣不要接受祂的苦难,[27] 结果遭到师傅严厉的责斥。信德的生活是能够不断地成长的。伯多禄会继续为了对抗恐惧,对抗过分人性地看自己的使命,对抗自己无知于耶稣的十字架和痛苦的价值而奋斗。他会为那些如同他一样舍弃了一切,跟随了主的人,祈求可能的赏报;[28] 他会在大博尔山上感到害怕;他甚至会否认耶稣。[29]

然而,在所有这些情况下,这位宗徒之长仍然会回到耶稣身边。他会接纳主的责备,仰望主的眼神,而且信赖主的慈悲。信德是走向谦逊的途径。它意味着「把自己托付给仁慈之爱;这爱永远接纳和宽恕我们,扶持和指引我们的生命,并修直曲折的历史,彰显其大能“[30]

信德是真实的知识和光明,它也让我们察觉到自己的渺小,粉碎错谬的观念和妄想。信德使我们变得谦卑、朴实;它会好好地捏造天主使我们成圣而需要使用的原材料,好让我们能帮助祂转化世界。所以,「伯多禄也要学懂自己是软弱的,需要获得宽恕。一旦他的态度改变,明白到自己的心、一个信主的罪人的心是多么软弱时,他因痛悔己罪而得到解放并且哭泣起来。哭过以后,他终于为了要履行自己的使命而准备好了。」[31]

我们明白到自身的软弱,看到自己的信德并不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坚强,但这不应使我们忧虑。主耶稣要我们付出整个的心,祂不会在意它是否软弱。如果我们尽己所能把一切都奉献给天主,祂会很快乐。从某方面上看,这正是主耶稣给伯多禄最后的教训。耶稣复活后,在提庇黎雅海边与门徒们相遇。在那里,祂三次问伯多禄:「若望的儿子西满,你比他们更爱我吗?」[32] 这三个问题使伯多禄记得,他曾经三次否认主;他为耶稣重复的提问而感到忧愁,以为耶稣不再信任自己了。但最后他明白了。耶稣对于伯多禄有能力付出的爱而感到满意。这份爱可能不是完美的,虽然鉴于伯多禄的胸襟广阔和思想豁达,它一定比我们想象中的大。然而,可以说,天主时常俯就每个人的爱的能力,而这就让我们能够跟随耶稣到底。

「从那天起,伯多禄以明认自己的软弱的心态来『跟随』主耶稣。他对自己的软弱的认知并没有使他灰心丧志。的确,他知道他可以依赖在他身边的复活的主。从最初以幼稚的激情接受耶稣,再经过否认师傅的痛苦经历和悔改的哭泣,伯多禄成功地将自己托付给那位俯就自己拙劣的爱情的耶稣。又通过这个方式,他给我们展示这条道路,尽管我们有许多软弱。我们知道耶稣俯就我们的软弱。我们以自己有限度的爱去跟随祂,也知道耶稣是美善的,祂乐于接纳我们。伯多禄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旅程,才能成为可堪信赖的见证,教会的'磐石',因为他时常向耶稣的神的行动开放。」[33] 让我们以更大的信德和仰慕之情,每天请求圣伯多禄为我们转祷:「Sancte Petre,ora pro nobis!圣伯多禄,请为我们祈祷!”

[1] 教宗本笃十六世,2011年10月11日《信德之门》宗座手谕,13

[2] 参阅玛6:30;8:26;16:8;17:20;路 12:28

[3] 教宗本笃十六世《信德之门》宗座手谕,6

[4] 玛14:22-23

[5] 玛14:24

[6] St. John Chrysostom,In Matthaeum Homiliae,50,1

[7] 玛14:25

[8] St. Chromatius of Aquileia,In Matthaei Evangelium Tractatus,52,2

[9] 玛14:26

[10] 玛14:27

[11] 玛14:28

[12] 玛14:29

[13] 参阅玛14:30

[14] 参阅玛14:30

[15] 圣施礼华,《犁痕》,123

[16] 圣施礼华,《犁痕》,462

[17] 玛14:30

[18] 参阅玛 14:31-32

[19] 教宗方济各,2013年7月2日的每天默想

[20] 同上

[21] 圣施礼华,《十字苦路》,第五处

[22] 咏144[143]:7

[23] 圣施礼华,《炼炉》,356

[24] 玛8:27

[25] 玛16:16

[26] 教宗方济各,2013年6月29日三钟经前的讲话

[27] 参阅玛16:22

[28] 参阅玛19:27

[29] 参阅玛26:33-35

[30] 教宗方济各,2013年6月29日《信德之光》通谕,13

[31] 教宗本笃十六世,2006年5月24日公开接见的讲话

[32] 若21:15

[33] 教宗本笃十六世,2006年5月24日公开接见的讲话

Javier Yán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