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四旬期第三週的星期六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四旬期祈禱的反省。

以謙卑態度去祈禱
法利塞人的心胸狹窄
稅吏的「優勢」


以謙卑態度去祈禱

在講述法利塞人和稅吏的比喻之前,聖路加告訴我們,耶穌所說的這個比喻是指「幾個自充為義人,而輕視他人的人」(路18:9)。因此,我們的主試圖向我們展示與天主交談時的正確態度。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從自己的真誠出發,從知道我們是罪人、需要天主憐憫的謙卑中說話。天主教教理強調:「謙虛是祈禱的基礎」[1]

聖施禮華將自己定義為「一個愛耶穌基督的罪人。」[2] 我們在聖徒的生活中經常看到這一點;他們讓天主的光照射到他們生命的每個角落,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失敗。這就是司鐸在彌撒中以整個教會的名義向天主講話時的態度:「至於祢的僕役我們罪人……依恃祢無限的仁慈,求祢惠賜我們加入祢的聖宗徒及殉道者的團體。」[3]

認識自己的軟弱,同時讓我們感受到天主的力量在支持我們。 祂的憐憫比我們的失敗更大。這就是為什麼基督徒在面對生活時不能灰心喪志。意識到自己是罪人並不妨礙我們意識到一個更決定的現實:我們是天主所愛的孩子。「祂就是你的保證,你的避難所,拋下鐵錨,不管人生的海浪多麼險惡,你一定安然無恙。而且你會找到快樂、力量、樂觀:最終的勝利!」[4] 這就是天主希望我們接近祂的態度,這在比喻中得到了例證:我們可不是能自以為是的男女,而是非常需要天父的孩子們。

法利塞人的心胸狹窄

比喻中的第一個人物是一個法利塞人,他上聖殿祈禱。顯然,他的祈禱開始得很好,因為他首先感謝天主。但我們立刻就發現了問題。他的感激之情並不是因為承認天主在他身上所行的事,而僅限於列出他所有的良好品格和優點:「我每週兩次禁食,凡我所得的,都捐獻十分之一。」他告訴我們他做這一切的原因:「我不像其他的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12)。

法利塞人陷入了聖路加在講這個比喻之前警告我們要提防的態度:他蔑視別人,認為自己是正義的。在他自己的心目中,將自己與稅吏相比較,他認為自己顯然更為優越。也許在人們的眼中他甚至可能是對的,由於稅吏背叛了以色列人民而被視為公眾罪人。但他卻沒有意識到,只有天主才能看透人心的深處。與他人的比較永遠無法反全知的天主所會作的。

這是阻止許多人認識默西亞的一大障礙:以自我安全感和單純人性觀作為避難所。「這種閉塞頑固,直接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法利塞人,自以為光明,拒不讓天主來開他的眼睛,對待鄰人自然會驕傲和不義,目空一切。」[5] 因此,我們的主會說他回家去後並沒有稱義。既然他已經擁有了他認為自己需要的一切,他就無法接受天主給他的救恩。

稅吏的「優勢」

比喻中的第二個人物是一個稅吏,他在禱告時甚至不敢舉目望天。他捶著胸口說:「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罷!」耶穌又說:「我告訴你們:這人下去,到他家裏,成了正義的,而那個人卻不然。」(路18:13-14)。

這位稅吏在開始禱告時就知道自己是個罪人。此外,就他的情況而言,整個城鎮都知道這一點,因為他與外邦政府合作。這種情況看似是個障礙,但相對於法利塞人來說,卻是他的「優勢」:他的需要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但他賴以生存的安全感不是他自己的品格,也不是別人的認可,而是天主的憐憫。「他的行為是出於謙卑,只是確信他是一個需要憐憫的罪人。如果法利塞人已經擁有了一切,所以什麼也不求,那麼稅吏就只能祈求神的憐憫了。這是美好的:祈求天主的憐憫!稅吏以『兩手空空』、一顆赤裸的心呈現自己,並承認自己是一個罪人,向我們展示了接受主的寬恕所需的態度。」[6]

稅吏的態度與法利塞人的態度恰恰相反。儘管周圍的人對待他的方式不同,但他並不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也不蔑視他人。耶穌說:「這個人回家去就算為義了」。這個人的祈禱在某種程度上讓我們想起聖母的祈禱,由於她的謙卑,天主特別眷顧她(參考路1:48)。瑪利亞將教導我們忠實地走這條路,好讓天主也能在我們的生命中實現我們母親所歌頌的偉大奇蹟。

[1]《天主教教理》,2559

[2]歐華路,《與聖人同在四十年》,113。

[3]羅馬彌撒書,感恩經(一)。

[4]聖施禮華,《十字苦路》,第七處,2

[5]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71。

[6]教宗方濟各,公開接見,2016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