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6月26日聖施禮華慶日

一些能幫助我們在主業團創辦人聖施禮華慶日做祈禱的反思。

平凡的生活中成聖
世俗之中的默觀者
基於友誼的使徒工作


平凡的生活中成聖

我們再次紀念聖施禮華於1975年6月26日在天國的誕生。他現在就在我們最終的家鄉,與教會的所有聖人一起光榮天主,與他作為創辦人在傳道和工作上幫助的所有人一起親近上主。他曾多次告訴我們,他最大的夢想是隱居於天國的某個角落,去看望所有藉天主的旨意讓他成爲其父親的主業團兒女,和那些親近這個溫暖大家庭的人。1992年,聖若望保祿二世在羅馬舉行的列真福儀式上說:「他的靈修信息深深植根於福音,其適時性和超性是顯而易見的。」[1] 毫無疑問,聖施禮華的靈修信息有許多不同的層面,但全部都是從天主所領受的光引導著:提醒人們對成聖及使徒工作的普世召叫;我們都蒙召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中,通過親近上主來尋找快樂。

「我們只有一個生命,一個由肉體和精神結合的生命。這個生命要同時在靈魂和肉身上成聖,充滿天主。我們在最可見的和物質事物裡發現見不到的天主。我的孩子,再沒有別的方法。我們要就在平凡日常生活裡學習尋找上主,否則就永遠找不到祂。」[2] 也許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還要完成繁重的工作。或者我們會發現日常生活開始變得單調,或者我們與某人的關係遇到特別困難的時刻。然後我們可能會想,最好的方法就是盡快度過這些困難,這樣,或許之後靜下來時,我們就可以享受與上主的關係。然而,聖保祿的話可以幫助我們:凡受天主聖神引導的,都是天主的子女(羅8:14)。聖施禮華邀請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讓天主聖神引導我們。上主並沒有在這些時刻忘記我們。祂在那裡等待著我們,以祂的父愛來幫助我們。「你有能力把所有的人性變成神性,猶如麥得斯王指點成金!」[3]

不難理解,聖施禮華爲何對基督隱密的生活和第一批基督徒的生活情有獨鍾。在基督隱密的生活中,我們看到上主過著普通人的生活,許多方面都像我們一樣,經歷着困難和喜樂。在第一批基督徒身上,我們看到來自各種職業和背景的普通人,他們顯然沒有任何外在的不同,卻讓上主的光進入他們的生活,從而也給周圍的人帶來了光明。而這一切非凡的事實都是基於我們基督徒所接受的洗禮:你要讓聖洗的恩寵在成聖之旅上結出果實。應讓一切都向天主開放;為此,應當選擇天主,並總是一再選擇天主。切勿灰心喪志,因為聖神的德能使這事成為可能的,而聖德畢竟是聖神在你生命中結出的果實(參閱迦5:22-23)。[4]

世俗之中的默觀者

「人是善忘的,而且很快就習慣一切,即使是奇妙的神蹟!讓我們提醒自己,在這四旬期間,不要再流於膚淺。身為基督徒,一方面,很忙碌,在工作的壓力之下,和同事們一起全心投入工作。另一方面,因為我們是天主的孩子,也必須全心投入天主。神聖的父子關係是一個使人喜悅的真理,令人安慰的奧蹟。它充實了我們整個的精神生活,指點我們如何和天主交談,去認識和愛慕我們的天父。它也使我們的內心奮鬥滿溢着希望,使我們變得像孩子一樣的純樸信賴。更難能可貴的是,正因為我們是天主的子女,我們得以用愛心和驚嘆去默觀出自造物主 —— 天主聖父手中的一切,而我們藉此成為身在世俗之中的默觀者,熱愛世界。」[5]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聖施禮華的列真福儀式上說:「洗禮將我們融入基督,因此信徒必須與主建立不間斷的重要關係。」[6] 主業團的創始人有着這明確的信念:只有建立在作為天主兒女的祈禱生活的堅石上,才能在世俗之中成聖。孩子與父親的對話適合於任何情況;它散發著自由的氣息,充滿了總會被理解的信任。聖施禮華邀請我們進入的祈禱生活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儘管我們活在世俗之中,他卻毫不猶豫地將其與神秘主義者所達到的最高靈修頂峰相提並論。祈禱是「與上主不間斷且重要的關係」,是「精神堡壘的地基。」[7]

「讓我們的禱告成為兒女的禱告且持續不斷的禱告。Oro coram te, hodie, nocte et die 現今在你面前日夜祈禱(厄下1:6)。你們不是常常聽我說,我們是默觀者,無論是晚上還是白天,甚至在睡覺的時候;睡覺是祈禱的一部分嗎?我主這樣說過:Oportet semper orare,et non deficere人應當時常祈禱,不要灰心(路18:1)。我們必須時常、時常祈禱。我們內修生活中的每一次成功或失敗後,都必須感到有必要尋求上主。當我們走過街道和廣場時,都應該不斷地祈禱。這就是主業團的精神。」[8]

基於友誼的使徒工作

聖施禮華於2002年10月6日在聖彼得廣場被冊封爲聖人。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講道中說:「把世界向天主高舉,並從裡面轉化它:這是神聖的創辦人指示給你們的理想。親愛的兄弟姊妹,你們今天歡欣喜樂,因為他已獲得被提升至祭台上的光榮……你們要跟隨他的腳步,在社會中傳播蒙召成聖的意識,無分種族丶階級丶文化或年齡。首先,努力讓自己成為聖人,培養福傳的謙遜與服務精神,服從天主的旨意,不斷聆聽聖神的聲音。」[9]

聖施禮華曾多次將主業團稱為「社會血液中的靜脈注射」。[10] 他指的是主業團的人,以及那些參與其培育的人,並不把世界視爲不同的、陌生的或異類的。相反,那些被主業團精神所帶動的人是屬於世界的。這也許讓人想起福音中酵母發了酵的圖像(參閱瑪13:33)。耶穌自己也強調,基督徒和其他人一樣,都是普通人,無法透過外在的標誌來區分,而只有這樣,一切才能從他們内裏發酵起來。要做到這一點,不需要特別的策略。無論何時,只要一個親近上主的基督徒努力成為周遭人的好友,福傳就必然發生,因為他們會自然地分享自己內心的快樂。這就是聖施禮華所說的「基於友誼和信任的使徒工作」。[11]

「在讀經一中,我們聽到上主將人類安置在世界上,『叫他耕種,看守它』(創2:15)。在我們所唱的聖詠集(聖施禮華每週都誦念)中,我們被告知,透過基督,我們擁有萬國作為我們的產業,整個地球都是我們的(參閱詠2:8)。聖經清楚地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我們的;它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任務、我們的祖國。因此,知道我們是上主的兒女,就不能在自己的家裡把自己當成陌生人;我們不能像在異地作客一樣度過一生,也不能像踏進未知領域一樣戰戰兢兢地走在街上。世界是我們的,因為它屬於我們的天父。[12]

聖施禮華曾經說過,如果有人想在某些方面效法他,那就應該是對聖母的愛。我們可以祈求聖母幫助我們在俗世中過著默觀的生活,與更多的人分享親近天主的喜悅。

[1]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1992年5月17日的講道

[2] 聖施禮華,《與聖施禮華談話》,114

[3]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21

[4] 教宗方濟各,《你們要歡喜踴躍》,15

[5]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65

[6]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1992年5月17日的講道

[7] 聖施禮華,《道路》,83

[8] 聖施禮華,1967年12月24日講道的筆記;In Dialogue with the Lord,Scepter,pp. 90-91

[9]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2002年10月6日的講道

[10] 參閱聖施禮華,《親密筆記》,47,1930年6月

[11] 聖施禮華,書信37,10

[12] 范康仁蒙席,2019年6月26日的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