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第五天,1月22日)

第五天的主題:天主教會的本質是大公性及普世性的;大公性的一個標誌:實現多元性與接納性;對靈魂的熱忱應引導我們成為所有人的一切。

天主教會的本質是大公性及普世性的
大公性的一個標誌:實現多元性與接納性
對靈魂的熱忱應引導我們成為所有人的一切


天主教會的本質是大公性及普世性的

聖施禮華以極虔敬的心誦唸信經,品嚐他屬於聖教會及天主大家庭的事實。在彌撒期間或參觀聖伯多祿大殿時,他以一種特別虔敬的方式誦唸信經,我們在《道路》看到了這一點:「Et unam,sanctam,catholicam et apostolicam Ecclesiam!……我明白了,當你在念這段經文時,為何停頓了一下,品嚐其中意味:『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1] 在這基督徒合一八日祈禱敬禮的第五天,我們默想教會的第三個特點:她的大公性或普世性。

當復活的基督即將離開這個世界並升天時,祂召集了十一個門徒,對他們說:「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8-20)十天後,在聖神降臨那天,宗徒們接受了聖神的恩惠,他們走上耶路撒冷的街道,然後走遍世界各地,宣揚我主的好消息。那一天,在達味城裡,從天下各國來的人民(宗2:5)都聽見了他們的宣講。

天主教會是大公性的,因為她是我主派遣給地上每一個人的。「耶穌所派遣之人的最終目標是普世性的。」[2]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用以下的話描述了基督的指示:「所有的人都被邀請參加天主的新民族。因此這個統一的惟一的民族,為滿全天主聖意的計劃,應向全世界萬世萬代去傳佈。」[3]

聖施禮華說,雖然天主教會的地理範圍是其普世性的明顯標誌,「在聖神降臨那天,教會已經是至公的。教會從耶穌受傷的聖心誕生時已是至公的,是聖神點燃的火。」[4] 信仰生活要求我們關心這種大公性:我們應該為各大洲的主內兄弟姊妹祈禱;我們應該渴望看見耶穌的名字在世上的每個角落被人所知和所愛;我們必須把教會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即使它發生在離我們很遠的地方。這一切也是我們與基督關係的一部分,「因為聖德不被任何邊界所限制。」[5]

大公性的一個標誌:實現多元性與接納性

在聖神降臨之後的幾年裡,基督的信息逐漸在地中海地區傳播,外邦人開始加入第一批基督徒的行列。為了堅固團結,宗徒們在耶路撒冷大公會議上為我們留下了這個自由的準則:他們決定,對於非猶太教信仰的皈依者,除了這些必要的事情之外,不再加給你們什麼重擔(宗15:28)。他們明白教會生活的首要目標是福傳及與耶穌的個人相遇。

在大公性的特點下,天主教會捍衛並培養上主留給人類自由倡議的一切合法多元性。 在主業團,我們從一開始就學會了不僅尊重這種多元性,而且要積極培養它:「由於主業團的目標完全是超自然的,因此其精神是自由的,是對所有人的個人自由的熱愛。由於這是對自由的真誠熱愛,而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陳述,因此我們熱愛自由的必然結果,即多元化。主業團不僅容許多元化。它更是所渴望和所熱愛的,並且沒有任何阻礙。」[6]

這種多元化是聖施禮華信息的一個特徵,它引導我們努力將基督的愛帶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帶到人類的所有活動中。因此,主業團監督指出:「一個熱愛自由的人,會設法去看到別人在這些廣泛的領域裡,所思考到、做到的積極且具有吸引力的一面。」[7] 他還強調,「珍惜與我們不同、或想法不同的人,代表內在的自由和開放。」[8] 聖施禮華說:「在這種自由中,你會產生一種健康的個人責任感...當你發現自己的觀點與真理不符時,你不僅會知道如何放棄自己的觀點,而且還能接受他人的觀點,而不會因為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而感到羞辱。」[9]

對靈魂的熱忱應引導我們成為所有人的一切

我們為教會的擴展做出貢獻,將基督的好消息傳遍各地,這是慷慨的自我奉獻成果。我們知道這些努力日後將轉化為讓他人快樂的喜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滿足於只幫助少數人或只幫助那些符合特定條件的人。我們的使徒熱忱引領我們向每個人講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請你跟我一起,為一個新的聖神降臨節的到來,同心祈禱吧!求聖神藉此把這個世界,再次光照得大放異彩!」[10]

聖保祿被稱為外邦人的宗徒,因為他將信仰傳播得很遠,沒有排斥任何人。他總結了自己的福傳工作:我原是自由的,不屬於任何人;但我卻使自己成了眾人的奴僕,為贏得更多的人……對軟弱的人,我就成為軟弱的,為贏得那軟弱的人;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為的是總要救些人(格前 9:19,23)。即使教會在成立之初經歷了巨大的困難,第一批基督徒仍意識到福音的普世性,承擔起了向鄰近地區傳揚信仰的責任。正如教宗方濟各所說,多虧了迫害之風,「門徒們帶著話語的種子走得更遠,撒下了上主的話。」[11] 聖施禮華同樣敦促我們效法早期基督徒的榜樣,在傳揚信仰的過程中,克服任何貪圖安逸的心理:「基督徒必須隨時準備把自己的生命分享給眾人 —— 透過對待他人的方式 —— 使人人都有接近耶穌基督的機會。」[12]

為了讓教會遍布各地,深入了解信仰的基礎知識非常重要。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將學會全面地傳達它,並把它帶給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人。「當基督徒明白天主教至公性的意義並加以實踐,他便懂得向一切受造物宣講救恩的喜訊的急切需要,他知道,正如保祿使徒所教訓的,『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為的是總要救些人。』」[13]

我們透過向聖母求助來結束我們的祈禱,,聖母視所有男女為她的孩子,我們請求她幫助我們在所到之處宣揚基督。瑪利亞會教導我們利用工作、社會和家庭作為機會,將天主的喜樂帶給更多的人。

[1] 聖施禮華《道路》,517

[2] 教宗本篤十六世,《納匝肋人耶穌》,第二冊,323頁

[3]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教會》教義憲章,13

[4] 聖施禮華,《熱愛教會》,9

[5] 聖施禮華,《熱愛教會》,10

[6] 聖施禮華,《與聖施禮華談話》,67

[7] 范康仁蒙席,《牧函》,2018年1月9日,13

[8] 范康仁蒙席,《牧函》,2019年11月1日,13

[9] 聖施禮華,《牧函》1951年1月9日,23-25

[10] 聖施禮華,《犁痕》,213

[11] 教宗方濟各,2018年4月19日的講道

[12]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24

[13] 聖施禮華,《鍊爐》,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