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釋義:生來瞎眼的人

四旬期第四主日的福音(甲年)和釋義。

福音(若9:1, 6-9, 13-17, 34-38)

那時候,耶穌前行時,看見了一個生來瞎眼的人。(……)耶穌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對他說:「去,到史羅亞水池裡洗洗吧!」——史羅亞解說「被派遣的」—— 瞎子去了,洗了,回來就看見了。

於是,鄰居和那些經常見他討飯的人,就說:「這不是那曾坐在這裡討飯的人麼?」有的說:「就是這人,」有的說:「不,是另一個很相似他的人。」那人卻說:「就是我。

(……)他們便將那先前瞎眼的人,領到法利塞人那裡。耶穌和泥開了他眼睛的那天,正是安息日。於是,法利塞人又盤問他怎樣看見了。那人就向法利塞人說:「他把泥抹在我的眼上,我洗了,就看見了。」

法利塞人中有的說:「這人不是從天主來的,因為他不遵守安息日。」有的卻說:「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奇蹟?」他們中間便發生了紛爭。於是,他們又問瞎子說:「對於那開了你眼睛的人,你說什麼呢?」瞎子說:「他是一位先知。」

(……)法利塞人卻向他說:「你整個人都生於罪惡之中,竟來教訓我們?」便把他趕出去了。

耶穌聽說法利塞人把他趕了出去,後來遇見了他,就給他說:「你信人子麼?」那人便回答說:「主,是誰,好使我去信他呢?」耶穌對他說:「你已看見他了,和你講話的就是!」那人於是說:「主,我信。」就俯伏朝拜了耶穌。

釋義

神聖的福音說:「耶穌前行時,看見了一個生來瞎眼的人。」剛經過的人是耶穌。聖施禮華說:「對天主的仁慈如此質樸的描述,使我屢次大感驚異!耶穌正在前行,卻仍然立刻察覺到人的疾苦。」[1]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耶穌的處事方式:對祂遇到的人的需求,祂是從不漠不關心的。

基督為這個瞎子恢復了視力的行動是充滿著象徵意義的。首先,他將泥土與唾沫混和,並用泥漿塗抹他的眼睛。這個行動讓人想起創世紀中的一段話,其中講述了創造人類的故事:天主將生命吹入了一個灰土的形體中(參閱創2:7)。耶穌在醫治那個人時正是作出一個新的創造。這個生來就瞎眼的人需要重生,開始一個新的生活,因為他現在可以看見了。

耶穌叫他去史羅亞水池裡洗一洗,而當那人這樣做了時,他就恢復了視力。清潔他眼睛的池水是洗禮之水的象徵,它使我們能夠以信仰之光去看見。福音指出,對那些非希伯來人的讀者來說,史羅亞的意思是「被派遣的」。耶穌是被天主派遣來的那一位,當我們轉向祂時,尤其是當我們在洗禮的水中與祂的死亡和復活結合時,祂使我們能夠看見。

「藉著這個奇蹟,耶穌顯現了自己,而祂向我們顯現了自己為世界之光。那個生來就瞎眼的人代表我們每一個人,我們被創造是為了認識天主;但卻因犯罪而失明;我們需要新的亮光;我們所有人都需要新的亮光:就是耶穌賜給了我們的信仰之光。」[2]

耶穌所施行的醫治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因為耶穌在安息日做了這件事,按照法利塞人的說法,這違反了「法律」的規條。法律的學者們雖然看到瞎子身上的光芒,但被他們的自以為是所影響,無法向真理敞開心扉,因而將自己進一步沉浸在黑暗中,決心地去否認一切證據。他們否認這個人生來就是瞎眼的,並且拒絕承認耶穌是那個使他復明的人。當我們堅持自己的個人觀點或行為方式,而沒有真誠地接受真相時 --這種內心盲目的戲劇性事件會影響到許多人,包括我們在內--,這是可能會要求高的,並需要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向。

與此相反,瞎子開始走上一條信仰成長之路。起初,他對耶穌一無所知。然後,他對自己的視力恢復感到驚訝,首先他會對那些問他的人說;「他是一位先知」(第17節)。後來,面對審問他的人的堅持,他簡單地回答說:如果耶穌被天主聽到了,那是因為「(……)天主(……)只俯聽那恭敬天主,並承行他旨意的人」(第31節)。最後,當耶穌打開他的眼睛去相信,對他說:人子就是和他說話的人(第37節)時,瞎子喊道:「『主,我信。』就俯伏朝拜了耶穌。」(第38節)。

我們今天所反思的福音情景邀請我們去思考自己的態度:是否像博學的學者們以他們的驕傲去判斷他人,或是像瞎子以深知自己的需要和有限去接受耶穌對他的一切要求,以便向祂的恩典和信仰之光敞開自己。

[1]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第67號。

[2] 教宗方濟各,三鐘經,2017年3月26日。

Francisco Va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