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三):耶穌奉行了祂天父的聖意

節錄自載於《基督剛經過》書中,聖施禮華於1963年12月24日聖誕節題為《基督藉謙遜而得勝》的講道

當我告訴你,耶穌仍然在我們的心內找尋一個休憩之處時,絕沒有誇大其詞。我們必須懇求祂寬恕我們個人的盲目和忘恩負義。我們必須請祂賜給我們恩寵,使我們永遠不再拒祂於我們靈魂門外。

我主清楚表明,祂對天主聖意的絕對服從,需要棄絕自我和犧牲。這愛不為自己爭取權利,只尋求服務的機會。耶穌已經以身作則了,祂是如何服從呢?「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1],你要否認自我,為了愛天主和愛所有人靈,你要使自己的生活變得複雜,甚至喪失生命。「你打算過一個平靜的生活?可是天主的意願卻不然。兩個意願不能同時存在,你應該改變你的意向,使它與天主的旨意吻合。你不可修正天主的旨意,來遷就你自己的意願。」[2]

主,我很高興看到無數的人靈,像祢一樣「聽命至死」,一生努力實踐天主對他們的要求,。他們為了服務教會而奉獻了自己個人的理想、職業,而使眾人得益。

讓我們學習服從,讓我們學習服務。除了心甘情願地獻出自己,為別人費心盡力之外,再沒有更優秀的領導方式了。當傲氣在內心洶湧,自以為超人一等時,也就是對自己說「不可以這樣」的時刻了。我們唯一的勝利是謙遜的得勝。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愉快地和十字架上的基督認同,沒半點勉強不安或憂愁。因為忘記自我的快樂,就是愛的最佳保證。

讓我再回到耶穌生活的話題上,祂的坦誠和簡樸。容忍我再提醒你們,祂多年的隱居生活不是無意義的,也不僅是為了準備往後數年的公開生活而已。自從1928年,我就已領悟到,天主要使基督的一生成為基督徒的典範,特別是祂的隱居生活——那一段祂和常人肩並肩工作的歲月。上主要許多人以經年累月安靜、平庸的生活作為自己召喚的證明。服從天主的旨意,一定意味着棄絕自私自利,但並沒有要我們自普通的工作和社會地位中退出,或與我們身份相同的人分離。

我有一個夢想,而這夢想已經成為事實,就是無法計數的天主子女,身為普通市民,分享他們同儕的理想和努力,來聖化自己。我想大聲告訴他們這一個神聖的真理:如果你投身於平凡的生活中,並不表示基督忘記了你而沒有召叫你。相反地,祂邀請了你留在俗世的活動和事物中,祂要你明白,你職業的召叫,你的才幹,非但沒有在祂的計劃中被遺棄,而且祂更進一步地聖化了它們,將它們變成天父最悅納的祭品。

對一位基督徒說,他要服從天主旨意,否則他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的,這道理,不但不是要他與其他人隔離。相反地,天主給了我們一條誡命,要我們愛人如同祂愛了我們一樣。[3] 對一般人來說,就是與他的同儕們一起生活,在世俗中獻身為主服務,好使每一個人都能明白天主的愛,並且曉得神聖的道路在世俗中巳經開闢出來了。

我們要切記,天主不僅說過愛我們,祂以事實證明了這點。耶穌基督降生成人,是為了教導我們怎樣在生活中作為天主子女。你記得聖路加在宗徒大事錄的序言嗎?他說:「我已論及耶穌所行所教的一切。」[4] 祂像導師一般,以身作則,以行為事實來教導我們。

現在,在聖嬰耶穌跟前,我們繼續做個別的省察。我們是否準備好努力嘗試,使自己的生活,成為我們兄弟、其他人的榜樣?我們是否準備好去做另一個基督?光靠言語是不夠的。我現在問你也問我自己,別人看到你——被召去作另一個基督的你,是否敢說,你到世上來是為了教人行事,以一個天主兒子的態度行事?你是否留心天父的旨意,好使你能鼓勵每一個人去分享救贖工作中至善、高尚、神聖和人性的價值?你有否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的生活?

要履行天主的工作,並不只是一句美麗的話語,它是一個邀請,要我們為了「愛」而獻出自己,要死於自我,在新生命重生。耶穌基督就是這樣服從,地死於自我,而再造一個新生命,耶穌基督就是這樣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為此天主極其舉揚祂,[5] 如果我們服從天主的旨意,十字架便成了我們自己的復活和欣喜。基督的生活便會一步一步地在我們的生活中實現。別人可以這麼評論我們:無論這些人有多少缺點,是多麼軟弱,但他們到處施恩行善,盡心盡力做天父的好兒女。

當死亡來臨時——它遲早必定會來的,我們會滿懷歡樂地去迎接它,就如我曾經親眼見過無數的人,像碰到老朋友般迎接它。滿懷歡樂:因為只要我們曾經仿效基督行善,以服從肩負起十字架,不管我們有多少缺點,最後,我們必像基督一樣復活,因為「主真復活了」。[6]

耶穌,祂變成了嬰孩,克服了死亡。想想看,藉着祂的犧牲,藉着祂的簡樸和服從,祂聖化了人類每天日常的生活,天主子得勝了。

這就是耶穌基督的勝利。祂屈尊紆貴,把自己貶抑到我們的地位——人的子女,因此把我們高舉到祂的地位——天主的子女。

© Fundacion Studium


[1] 斐2:8

[2] 聖奧思定,《聖詠釋義》(Enarrationis in psalmos),P. 31:2, 26 (PL 36, 274)

[3] 參閱若13:34-35

[4] 宗1:1

[5] 斐2:8-9

[6] 路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