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事就是愛(十):走向愛的圓滿

「基督的道路可以歸納為一個字:愛。若要愛,必須心胸廣闊,可容天下一切憂患之士;必須仁恕諒解;必須同耶穌一起為人靈作出自我祭獻。」

偉大的事就是愛(十):走向愛的圓滿(收聽普通話錄音)


偉大的事就是愛(十):走向愛的圓滿

「他既然愛了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若13:1)聖若望在福音中使用了這兩句話作為耶穌在逾越晚餐前,讓人驚訝的舉動的開場白。他們都在桌邊坐妥時,「耶穌就從席間起來,脫下外衣,拿起一條手巾束在腰間,然後把水倒在盆裡,開始洗門徒的腳,用束著的手巾擦乾。」(若13:4-5)

耶穌洗宗徒們的腳,那些軟弱,卻被揀選作教會基石的人的腳。他們在湖上遇到暴風雨時,都很恐懼;他們曾懷疑師傅是否有能力給一大群人東西吃;他們也激烈的爭論,誰是祂的王國中的老大。但他們也開始經歷到跟隨祂所帶來的痛苦。耶穌在葛法翁會堂裡講了生命的食糧以後,他們並沒有像許多人一樣的離開祂。他們跟隨祂走遍以色列地帶,也明白現在有些人巴不得祂已經死了。

當耶穌開始給伯多祿洗腳時,伯多祿很驚訝。他不明白,就反抗:「主!你給我洗腳嗎?」耶穌回答說:「我所做的,你現在還不明白,但以後你會明白。」伯多祿對祂說:「不,你永遠不可給我洗腳!」(若13:6-8)。西滿強力的回答令人驚訝。他的意思不是拒絕;相反的是他對主的愛導致他的拒絕。但耶穌清楚地指出了他的錯誤:「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若13:8)

你以後就會明白的

從第一次見到師傅開始,聖伯多祿的內心就開始成長。漸漸地開始明白耶穌是誰,永生天主的兒子。但是我主的受難已經臨近了,伯多祿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在樓房裡發生了兩幕:為宗徒洗腳和建立聖體聖事。伯多祿開始領悟到天主之愛的深度,而且這深似海的情愛是如何挑戰著他個人。到目前為止,愛鄰人如同愛自己的這條誡命,對他來說只不過是句動聽的話而已,並沒有像耶穌期望的那般深深紮根在他心裡。所以他反抗了。他拒絕接受天主對他的旨意:對每一個男女,無論他們是誰,都要付出愛和謙卑的服務。

伯多祿的經歷經常也在我們的生活中重複。我們也發現很難理解我主想要什麼,我們需要時間來掌握最基本的真理。在我們心中,對愛的強烈渴望可能與不那麼高尚的意向混雜在一起;我們常常因恐懼而癱瘓,嘴上說的話沒有付諸實際行動。我們愛我主,並且意識到天主的聖召是我們最珍惜的瑰寶:以至於我們不惜變賣一切去買它。但是,歲月的流逝、環境的變遷、某些不愉快的情況,或日常工作的疲勞會為我們的道路蒙上陰影。

也可能是你還沒有活出聖召-愛之路所要求達到的人性和靈性的成熟程度。我們對我們的鄰人的愛心可能被扭曲拖累,而削減了人按天主的形象所造的位格:感情主義,導致我們基於對某些瞬間的感知所作出的反應,而不是基於與天主及其他人深切的關係;唯意志主義,結果是忘記基督徒的生活首先意味著讓天主愛我們,並透過我們去愛他人;完美主義,認為人性的缺陷與天主的計畫無關。

然而,正是因為天主考慮到我們個人的局限,所以當我們複雜化,甚至毀損自己的聖召時,祂並不感到驚訝,或感到厭煩。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天主像召叫伯多祿一樣的召叫了我們,並且祂堅持,「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西滿伯多祿不再抗議,遂說:「主!不但我的腳,而且聯手帶頭,都給我洗罷!」(若13:8-9)。耶穌知道伯多祿的反應是出於愛,所以祂的回應也同樣鏗鏘有力。宗徒的心應以我們所盼望的伯多祿的熱情衝動回應:「不但我的腳,而且聯手帶頭,都給我洗罷!」伯多祿懂得自己所說的話的意思嗎?那天晚上後來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表明他似乎不明白。他以後會一點一滴地領悟:透過耶穌受難的痛苦和復活的喜悅,感謝聖神的行動。但伯多祿與耶穌的對話也教導了我們,要達到愛的圓滿,第一步是要去發現耶穌對我們每個人溫柔的慈愛;並且認識到,借著糾正我們的錯誤和痛苦,我們會越來越肖似祂。

邁向自由

跟隨耶穌意味著學習像祂一樣去愛。這是一條上坡的路,也是一條艱難的路,但同時也是一條自由的路。「我們越自由,我們就越能愛。愛情是苛刻的:『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13:7)。」[1]當聖施禮華還是一個年輕的神父時,就發現了這條通往自由的上坡路:「步驟:忍受天主的旨意;順從天主的旨意;渴求天主的旨意;熱愛天主的聖意。」[2]

邁向自由的最低一步是忍受。它是四個步驟中最不慷慨的,而且很容易讓步給精神上的冷淡。可以說是妥協某種情況,但是沒有藉此成長:忍受是因為沒得選的,接受「命運給了我的」。的確,剛毅是樞德之一,也要求我們忍受困境,加以抗拒。但這導致了自由的增長,因為一個人掌握並渴求美善,使抗拒變得是值得的。相反的,聽天由命不能掌握任何美好,甚至視它為如此薄弱以至於無法產生喜悅。有時,即使是在一段時間內,如一個人相當的努力,他能在這種情況下持續下去。但當一個人採取長久的逆來順受的態度時,悲傷就會慢慢地蠕動進入。

順從天主的旨意是個更高的階段。一個人接受現實,並試圖順應它。但我們千萬不應把這種順從與一個沒有理想、沒有夢想或渴望生活的人的態度混為一談。相反的,它知道每一個美好的願望都是取悅天主的現實態度。符合這意義的人能學會一點一滴地進入天主的思維方式,深信為愛天主的人,凡事都是好的。(參羅8:28)

在順從天主旨意的過程中,被召叫要升得更高,我們開始渴求天主的旨意。聖施禮華祈禱說:「上主,助佑我忠於祢和順服祢,就像泥土在陶工手中一樣。這樣,不是我在生活,而是祢,我的愛,在我內生活和工作。」[3] 至於那些我們沒有選擇的人和境況,因為我們視它們是好的,所以它們也成為我們渴求的東西:我們決定「去選擇它們。」「我的天主,我選擇祢所願的一切。」[4]聖女小德蘭說過。我們與聖保祿一樣深信:「無論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權者,是現存的或將來的事物,是有權能者,是崇高或深遠的勢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即與我們的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羅8:38 - 39)。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我們開始注意到隱藏在日常情況中「神聖的東西,」[5]我們更清楚地在周圍的人身上看到天主的形象。

浸透在基督的寶血裡

在這個人成長的最後一步是熱愛。和聖若望一起,我們進入基督教啟示的核心:「我們認識了,且相信了天主對我們所懷的愛。」(若一4:16)。我主在給宗徒洗腳之後,祂告訴他們為什麼這樣做:「我已經給你們立了榜樣。」(若13:15)祂在為祂的新誡命準備他們:「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若13:34)。他們需要學習以最大的愛情去愛,甚至做到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別人的地步,正如我主將要做的:「父愛我,因為我舍掉我的性命,為再取回它來:誰也不能奪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願舍掉它。」(若10:17-18)。基督的愛以奉獻自我、超越自我、滿懷愛心的接受天父對我們每個人的旨意為標誌。這就是熱愛天主的旨意的意思:一個喜悅和創造性的肯定,激勵我們內心要走出自己。可是矛盾的地方是,這個決定是我們找到自己的唯一途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瑪16:25)。

但這種愛並不等同于「在道德上極端的努力」,導致「一個人性的新層次。」[6]新誡命的所以「新」「只能來自與基督共融、住在祂內的恩賜。」[7]因此,當我主在啟示新誡命的時候,也把「愛的聖事」賜給祂的宗徒。從那時起,聖體聖事將成為基督徒生活的中心:並非是一種理論性的真理,而是一種攸關生死的必要。[8]

「基督親手把我們從麥田裡摘起來;撒種人用受傷的手掌,緊捏著一把麥粒;基督的血沐浴著種籽,浸透了種籽;然後,吾主把麥粒迎風揚播,使之葬於土中,死而復活,繁榮孳生。」[9]我們能奉獻出自己,是因為我們的生命浸透在基督的寶血裡,引導我們死於自我,並在我們周圍孕育出豐盛的喜樂和平安。我們參與耶穌的犧牲,朝拜祂在聖體聖事中的真實臨在,直接導致我們對近人的熱愛。因此,「我們若不耕耘天主的田園,不忠於捨己為人的神聖使命,不説明他人認識基督,就難以明瞭聖體的意義。」反之亦然:「為了珍惜熱愛聖體,必須追隨耶穌的道路:必須甘當麥粒,死於自我,再生氣蓬勃地復活,結出豐碩的果實,結出百倍的果實!」[10]

感恩聖事的一致性

「耶穌在我們中間行走,有如當年在加里肋亞四處遊走一樣。祂走過我們的大街小巷,從容不迫地停下腳步,定睛注視我們。祂的召叫很有吸引力,令人著迷。」[11] 當我們堅穩地決定走在祂的身邊,與祂共融,我們的生命就充滿了光明,而且逐漸地呈現出真正的「感恩聖事的一致性」。[12]唯有從祂那裡得到的愛情和陪伴能使我們像祂一樣的奉獻自己給別人。我們開始發現,並一點一滴地根除使基督的愛德在我們心中成長的障礙:在盡我們的責任時,傾向於得過且過的心態;在我們對他人的情感和服務上,害怕自己失控而走得太遠;面對他人的局限時,缺乏同理心;傲慢的要求別人認可我們的善行,因而玷污我們的正確意向。

聖施禮華感動地講述了那些將自己奉獻給基督,並忠信堅忍跟隨自己召喚的人的喜樂生活。「基督的道路可以歸納為一個字:愛。若要愛,必須心胸廣闊,可容天下一切憂患之士;必須仁恕諒解;必須同耶穌一起為人靈作出自我祭獻。」[13] 我們知道這個目的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能力。因此,我們需要經常祈求我主,賜給我們一顆能和祂匹敵的心。

「我們若熱愛基督聖心,就應效法祂為人服務,就應果斷熱情地捍衛真理……,只有在我們自己身上複製出基督聖訓的活樣板,我們才能把祂的聖訓傳輸給別人。只有親身體驗麥粒死於土中的甘苦,我們才能到世界的核心裡去工作,從內部來感化改變它,使之收穫豐裕。」[14] 這是忠誠的道路,因為這是大愛的道路,也是幸福的道路。

Paul Muller


[1] 范康仁《牧函》2018年1月9日,5

[2] 聖施禮華《道路》774

[3] 聖施禮華《鍊爐》875。參耶18:6:「你們在我手中,就像泥土在陶工手中一樣。」

[4] 聖女小德蘭《自傳》第1章

[5] 參《與施禮華蒙席會談》114

[6] 若瑟拉辛格-本篤十六世《納匝肋人耶穌-從進入耶路撒冷到復活》Ignatius Press 2011, p. 63

[7] 同上,64頁

[8]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54

[9] 同上,3

[10] 同上,158

[11] 方濟各《生活的基督》2019年3月25日,277

[12] 本篤十六世《愛的聖事》2007年2月22日,8

[13] 《基督剛經過》158

[14]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