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的信(2016年7月1日)

監督回應教宗方濟各的話語,告訴我們:「基督徒的身份證是喜樂。」他敦促我們要把神哀矜的「安慰憂苦」付諸實行。

2016年7月1日,Aix-en-Provence

我摯愛的孩子們,願耶穌看守我的兒女們!

在這幾個月裡,我們要特別努力活出慈悲善工。今天讓我們細想耶穌在訂立真福八端時,特別清楚指出基督徒生活的規範。「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1]

讓我們模仿天主,使我們能夠在實踐慈悲善工時更肖似祂,譬如寬恕別人的過犯。上主在舊約時已宣佈:「就如人怎樣受母親的撫慰,我也要怎樣撫慰你們。」[2]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把這安慰以最好的方式顯示給我們:祂許諾派遣聖三的一位——聖神(即「愛」的本質),在痛苦中來安慰基督徒,簡言之,堅強那些哀慟的人,幫助他們克服所有的邪惡。

我的子女,想及現世的情況,我們意識到許多人在悲泣和受苦。戰爭的創傷造成極大的悲劇,我們不能無動於衷的漠視;因移民問題的災難,和不公義的處境呼號上達天庭,令人哭泣。我特別關注那些因為捍衛信德,而受迫害的人,他們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

在閱讀你們的來信,或與你們談話時,我深深的分享你們的喜悅,也分擔你們的痛苦和悲傷。不知有多少家庭,因為家中的一員遠離天主,或因為家中有人患病而感到無能為力,去提供任何緩助!我們生活在俗世當中,自然會遇到現代的問題——毒品的禍害、家庭團結的危機、個人主義所產生的冷酷、經濟危機——並深深的影響我們。

看到這事實,不應使我們傷感。我們確定,只要我們緊密地接近耶穌聖心,我們就會得到慰藉,不僅只得到永恆的生命。我主在世時,已給了我們祂臨在的安慰。好像一位慈愛的父親,祂永遠不會離棄我們而不顧的。聖施禮華經常教導我們說,基督徒超性的喜樂源於我們對神聖父子情義的察覺。「確信自己是天主的子女,使我倍感安慰,我們永遠不會孤獨,因為祂總是與我們同在。天主的柔情,及永不捨棄祂的受造物的事實,不使你感動嗎?」[3]

我們的前輩,早期的受洗者,出於對耶穌基督的愛,在面對懲罰和迫害時,沒有失去他們超性的喜樂,這是使外教的世界得以皈依的原因之一。宗徒大事錄明確的告訴我們,宗徒們因傳福音被鞭打了以後,「他們歡歡喜喜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這名字受侮辱。」[4]

今天,基督追隨者的超性和人性的喜悅,即使經歷極大的挫敗,也要像一塊大磁鐵般去吸引那些沉浸在悲慟或絕望中的人,因為他們不知道天主有多麼愛他們。「基督徒因耶穌基督的復活而喜樂與驚歎。我們可以在《伯多祿前書》(1:3-9)看到,儘管我們在考驗中飽受煎熬,天主在我們心中點燃的喜樂永不會被取奪去…基督徒的身份證是喜樂,福音的喜樂,被耶穌揀選、拯救和重生的喜樂。這是希望的喜樂,因為耶穌在等待著我們;在塵世生命的十字架和苦難時刻,這喜樂以另一種方式體現出來,成了安寧的喜樂,因為我們確信耶穌在陪伴我們,與我們同在。基督徒的這種喜樂隨著他對天主深深的信賴而成長。」[5]

藉着信德和望德這兩個超性的德行,我們方才明白為什麼我們父親可以肯定的說:「喜樂是基督徒的財產,只要我們保持奮鬥,便可擁有,因為它是平安的結果。」[6] 「一份紮根於十字架的喜樂。」[7]

一名意識到自己是天主子女的基督徒,永遠不應該讓悲傷打敗。雖然在肉身或靈魂上受苦,但因着聖神的行動,意識到我們與天主的父子關係,激勵我們向前的力量,semper in laetitia 永遠喜樂!就如聖施禮華的教導:「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奮鬥,我們在修德成聖的路上便能有所進展。沒有未曾努力奮鬥的聖人。我們不應讓自己的缺點而變得悲傷和沮喪。因為悲傷可能因驕傲或疲勞引起,在這些情況下,找一位善牧,好好地談談自己的心事,一定會獲得良好的補救方法。任何人即使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總是有解決之道的。」[8]

為避開悲傷,或避免因而失控的最穩固得救方法,就是在聖體櫃前向耶穌,以及向一個人,在迂迴曲折的靈修生活引導我們的天主工具,打開心扉。讓我們時常記著聖施禮華的勸導:「在一天最艱難的時刻,舉心向主,當悲傷試圖潛入你的心靈;當你感到生活的重擔時,記得這句話:miserere mei, Domine, quoniam ad te clamavi tota die:laetifica animam servi tui, quoniam ad te, Domine, animam meam levavi (Ps 85[86]:3-4)。祢是我的天主,求祢憐憫我;上主,因為我時常向祢哀告。求祢使祢的僕人心靈歡欣。上主,我向祢舉起我的心神。」[9]

當我們去安慰那些因憂傷的折磨,剝奪了他們內心平安的人,不論他們問題的大小,這是多美麗的使徒工作!除了為他們祈禱,我們還要嘗試親切的歡迎他們,因為許多人靈正在尋找一位耐心細聽他們的問題的人。在世上的旅途中,我們遇到多少悲傷的面孔,只是因為無人教他們把自已交託給天主,我們應該熱情地給他們弟兄般的關懷!「世界各地哀慟者的淚水形成了一片『悲痛之洋』,懇求憐憫、同情和安慰。我們需要來自天主的慈悲和安慰,每個人都需要。這是我們的匱乏,但也是我們的偉大:我們呼求天主的安慰,祂必溫柔地前來擦乾我們臉上的眼淚。」[10]

這是活在我們當中師傅的做法。祂動了憐憫的心,停下來安慰納因城的寡婦,她為死去的兒子痛哭;祂在伯達尼時,也同樣為瑪爾大和瑪麗,也為她們的兄弟拉匝祿難過。祂也為耶路撒冷的宿命哀哭。[11]當祂的苦難開始,在橄欖山園裡祈禱時,祂恐慌到流出血汗,並允許「一位天使(受造物)安慰祂(參閱路22:39-46)。還有比允許自己被安慰更真實的人性嗎?為了讓我們靠祂的力量克服自己的倦怠、弱點,和沮喪。」[12]

讓我們追隨基督的芳蹤,為那些需要的人提供安慰。這努力正是基督徒精神的核心。許多世代不斷誦念聖方濟的禱文:「主!使我成為你和平的使者。那裡有仇恨,讓我去廣施友愛;那裡有侮辱,讓我去散播寬赦;讓我把信心給疑慮的人,把希望給沮喪的人;讓我成為驅逐黑暗的光明。」[13]

本月22日,我們要記得瑪利亞瑪達肋納。前幾天,教宗把她的禮儀由紀念日提升為慶日。她痛悔的眼淚抹去了過去生活的所有的錯誤,讓她能夠與吾主的苦難和復活親密的結合,超過任何聖婦,當然除了我們的聖母之外。讓我們轉向天主之母,我們的母親,為我們所有的需要祈求代禱;她是「憂苦之慰」、「罪人之託」、「進教之佑」,永遠都會憐視我們的。「聖母!高聲地呼求她。她在聆聽你,她看到你可能有危險。她,你的聖母瑪利亞,藉她聖子的恩寵,給你她懷中的慰藉,撫慰的溫柔…你又如虎添翼,可應付新的戰鬥了。」[14]

讓我們繼續為教宗和他的意向祈禱。當他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普世青年節的傳教旅程中,我們在精神上陪伴他。

我以深情祝福你們,

你們的父親,

+ 浩偉

──

[1]瑪5:4

[2]依66:13

[3]聖施禮華《與天主獨處》143

[4]宗5:41

[5]教宗方濟各,聖瑪爾大之家講道,2016年5月23日

[6]聖施禮華《鍊爐》105

[7]聖施禮華《鍊爐》28

[8]聖施禮華,家書,1955年3月28日,25

[9]聖施禮華,家書,1932年1月9日,15

[10]教宗方濟各,「擦乾眼淚」祈禱守夜禮,2016年5月5日

[11]參閱路7:11-13;若11:17ff;路19:41-44

[12]聖施禮華,家書,1957年9月29日,34

[13]聖方濟.亞西西撰寫之和平禱文

[14]聖施禮華《道路》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