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中海(四):「不要說話:聽祂的。」

「下決心:在可能的情況下,不斷地與聖神培養友誼,跟祂親切溫順的談話。」聖施禮華在他的靈修生活中發現了另一個「新地中海」。

新地中海(四):「不要說話:聽祂的。」(收聽普通話錄音)

新地中海(四):「不要說話:聽祂的。」(收聽廣東話錄音)


耶穌在升天之前,對祂的宗徒說:「看,我要把我父所恩許的,遣發到你們身上;至於你們,你們應當留在這城中,直到佩戴上自高天而來的能力。」(路24:49)。因此宗徒們留在耶路撒冷,等待天主的應許。實際上,許諾,禮物,就是天主自己─聖神。幾天以後,在五旬節的慶節那天,他們獲得了這份禮物,充滿了天主的恩典。「身為基督復活的光榮見証人,眾門徒都在自己身內感受到聖神的力量。他們朝著一道新光而敞開了心靈和智慧。」[1] 那天,他們開始大膽地傳道,聖經告訴我們,那些聽得進聖伯多祿的話的人接受洗禮,「在那一天約增添了三千人。」(宗2:41)。

聖施禮華經常提醒我們,聖神的恩賜不是過去的記憶,而是永遠存在的現實。「如同聖神降臨那天,走到聖伯多祿跟前的男女一樣,我們也領受了聖洗。在洗禮中,天主聖父已擁有了我們的生命,使我們加入基督的生命,和派遣聖神給我們。」[2] 首先在受聖洗時,然後在領堅振中,我們得到了天主的圓滿的恩賜:至聖聖三的生活。

發現護慰者

天主的恩賜,我們獲得的救贖,不是一個物件,而是一個位格。因此,所有基督徒的生命都源於與天主─住在我們的靈魂中─的個人關係。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真理,信仰生活的基礎。儘管如此,仍然可能是我們需要去發現的事。

一位非常熟悉聖施禮華著作的人說:「在整個1932年,聖施禮華對聖神的敬禮奉獻都有明顯的增長。」[3] 經過數月的努力,更加接近聖神,他得到了特別的光照,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從那天他寫的一個條子中,可以看出:

「諸聖慶節的八日敬禮,星期二,1932年11月8日:今天早晨,還不到一個小時前,我的(神師)桑切斯神父向我表露了『另一種地中海』。他告訴我:『與聖神作朋友。不要說話:聽祂的。』當我從Leganitos回家的路上,一面祈禱,我的祈禱既溫柔又充滿光明。透過讓我意識到自己是天主的兒子,我看到了童年的生活如何帶我去愛天父;甚至在那之前,我就已藉由瑪利亞去到耶穌那,我視祂為朋友、為兄長、為戀人般的崇敬,因為這就是我。直到現在,我知道聖神居住在我的靈魂中並予以聖化……,但是我還沒有掌握祂臨在的真相。桑切斯神父的話正是我需要的。我感到內心深處有股大愛,我想認識祂,成為祂的朋友,祂的知己。我想方便祂的工作,讓祂琢磨我、把我連根拔起、點燃我。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是祂會賜我力量。如果我要祂做的話,祂會做一切……,我要祂做的!神聖的佳賓,師傅,光明,嚮導,聖愛:願這頭可憐的驢子,讓祢賓至如歸、聆聽祢的教訓、被燃燒、跟隨祢並熱愛祢。下決心:在可能的情況下,不斷地與聖神培養友誼,跟祂親切溫順的談話。請來,聖神!Veni Sancte Spiritus![4]

在這些手札中,聖施禮華總結了天主帶領他的心靈旅程:發現神聖父子關係、瑪利亞向耶穌的轉禱、基督寶貴的友誼……,直到意識到天主聖愛臨在他內。正如他多年之後寫的那樣,有時,一瞬間我們的內心「需要分辨聖三的每一位,好去欽崇祂們……,在愛中和聖父、聖子、聖神相處,甘願跟隨給予我們生命的護慰者,聖神白白把自己、連同祂的禮物及超性的美德給予我們,非因我們作了值得賞報的事。」[5]

他早已知道聖神在恩典中居住在我們的靈魂中,但是他還沒有完全深刻地領悟這個真理,彷彿是個曾經活過的經歷。他的神師的話,在他眼前開闢了一個新的視野,不僅是可理解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曾經活過了。「我感到內心深處有股大愛。」面對這個奇妙的現實,他熱切希望作出全然的反應,為大愛奉獻服務。「我想認識祂,成為祂的朋友,祂的知己。我想方便祂的工作,讓祂琢磨我、把我連根拔起、點燃我。」而且,他恐怕自己無法做到這一點,因此他緊抓著─如果他允許的話─的確定性,那麼就是天主在做工。

歡迎天主的禮物

在聖施禮華眼前展開的「地中海」,最關鍵的是,「天主是執行者」。數週後,他靈感來了寫下《道路》中的第57條:「要時常與聖神交往,偉大的陌生者,是祂聖化你。」[6] 儘管我們的聖德是天主的工作,但聖化我們的通常是「偉大的陌生者」。

在我們這樣的世界中,重點全放在人類的努力,和我們自身努力的結果,我們並不常意識到,從天主那裡獲得的救恩最終是「無償的恩賜」。用聖保祿的話:「因為你們得救是由於恩寵。」(弗2:8)當然,我們自己的努力是很重要,而且我們的生活方式的確是很重要。然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始於因我們確定「基督信仰是一個恩寵,是天主的奇蹟,祂不因為創造了世界和人類就感到滿足,卻要把自己放在與祂的受造物同等的地位。」[7] 這是每個人都必須「親自」體會到的。正如教宗方濟各喜歡強調的,我們需要認知「天主先我們而到。我們尋找祂,但是祂先找到我們。」[8]

從這一發現中,產生了「基督徒人生觀中一個重要的恩典的原則:至高的恩寵。」[9] 隨著歲月的流逝,聖若望保祿二世為教會準備新千禧年的話,仍舊是全然適用的。特別是,他令我們警惕到可能會破壞我們的靈修生活,和福傳使命的誘惑:「認為其結果取決於我們行動和計劃的能力。」[10] 如果我們陷入這個陷阱,我們可能很容易地想像,我們的內修生活不如我們期望的那麼厲害的原因,是自己沒有足夠的努力,或者我們的使徒工作沒有生產我們期望的果實的原因,是我們自己沒有足夠的要求自己。這些可能是問題的一部分,但這絕不是唯一的理由。我們基督徒知道,是天主讓事情成功。「使徒事業的發展不是靠人類的努力,而是靠聖神的呼吸。」[11]

在這裡,我們以另一種方式明白:我們的生命之所以有價值,不是因自己的作為,因自己做不到,或因自己的失敗而失去價值,只要我們回到想要生活在我們中間的天主。「依照聖神而生活,意思就是遵照信、望、愛三德來生活,容許天主佔有我們的生命,改變我們的心靈,使我們逐漸與祂相似。」[12] 基督徒生命真實的起點,是天父想要我們行善工,(參弗2:10)我們滿懷感激地接受,並歡迎天主的恩賜,這使我們「基於天父義子女的關係,每天充滿盼望地交付一切給天主旨意。」[13]

培養跟聖神親切溫順的談話

接受天主的恩賜就是要接受一個位格,因此我們可以理解桑切斯神父對聖施禮華的忠告:「與聖神交朋友。不要說話,聽祂的。」友誼是介於人與人之間,友誼藉著談話而增長。這就是為什麼當他發現天主在他心中的親身臨在時,聖施禮華做出具體的決定:「在可能的情況下,不斷地培養與聖神的友誼,親切溫順的談話。」為了「聽祂說話」,我們也該這樣做。

這是向所有基督徒敞開的道路:持續不斷地向護慰者的行動敞開自己的心門,傾聽祂的靈感,並讓自己被「引入一切真理。」(若16:13)耶穌曾應許十二位宗徒:「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若14:26)。聖神是使我們能夠按照天主的計畫生活的,「並把未來的事傳告給你們。」(若16:13)。

早期的基督徒了解這一事實,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在生活中已經歷到。「在宗徒大事錄中,幾乎沒有一頁未記載有關聖神的事,提及祂如何指引、領導和鼓勵早期基督徒團體的生活和工作。」[14] 確實,「凡受天主聖神引導的,都是天主的子女。」(羅8:14)。而且,我們日復一日地在「聆聽的困難紀律」[15] 中訓練自己,讓祂領導我們。與聖神的友誼意味著聆聽祂的聲音,「祂跟你說話,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透過你的歡樂和痛苦、親近你的人,及你良心之聲對真理、幸福、美善的渴望。」[16]

最近在採訪本篤十六世的書中,在這方面,有一段有趣的段落。記者問他是否經歷過任何的寂寞時刻,使他內心感受到可怕的孤獨。本篤十六世回答說:「當然,但是因為我感到自己與我主如此的親密,其實我永遠不會是獨個兒。」他馬上補充說:「我們都知道,在做事的人不是我。我也無能獨自做。祂永遠在那裡。我只須要聆聽,為祂大大的敞開自己。」[17] 與天主共度一生,並與祂有深厚的友誼,在今天和過往都一樣具有吸引力。但是,記者問道:「一個人如何傾聽祂,並為祂大大的敞開自己?」榮退教宗大笑起來,記者窮追不捨:「一個人如何做到最好?」本篤十六世回答:「好,你現在只求上主─祢現在必須幫助我!─收斂內心,保持沉默。我們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敲著祈禱的門,那麼,你已經在祈禱了。」[18]

學習認識祂的聲音

在我們祈禱的生活中,也許並非故意的,我們有時可能期待一些特殊的事,保證我們是在跟天主交談,祂在聆聽我們、對我們講話。但實際上,靈修生活是像家常便飯一樣平凡。與其尋求非凡的恩寵,不如「我們應該留意認出聖神在我們身上,和在我們周圍工作。」[19]

「凡受天主聖神引導的,都是天主的子女。」(羅8:14)。聖神通常不是藉著特定的指示來引導我們,而是透過為我們日常的道路,提供光明和指導。祂以多種方式闡明我們生活中的大小事。讓我們以新的、不同的方式、接二連三地看清每個細節,祂的光照亮以前模糊不清的事物的含義。

這道光是怎麼來的?以千百種不同的方式:閱讀聖經、聖人的著作或靈修讀物;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朋友之間的交談,或閱讀新聞時。在無數特殊的時刻,聖神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但是祂依賴我們的理解和自由塑成祂的建議。如把這些光帶進我們的祈禱中是很好的;日復一日地慢慢默想它們;在祈禱時,停下來問問我主,「這事讓我擔心、發生了這件事、在這祢想要告訴我些什麼?這對我的生活有什麼意思?」

在這種耐心的聆聽中,要牢記:聖神的聲音與其他截然不同的事,能在我們的心裡攪和一起:我們的自私、慾求、魔鬼的誘惑……,我們如何辨識什麼是來自神聖的?在這方面,就像在許多其他事情上,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但是有跡象可以幫助我們認出祂的臨在。首先,我們必須記住,天主不會自相矛盾;祂不會向我們要任何抵觸耶穌的教導─在聖經和教會教導中都清楚明瞭。祂也不會提出反對我們聖召的建議。其次,我們必須考慮靈感的含義。一棵樹因其果實來辨別他們。(參瑪7:16-20)。正如聖保祿所說:「聖神的果實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5:22-23)

在教會的精神傳統中,一直教導:「天主的精神在我們的靈魂中從無挫敗地產生和平,然而魔鬼則從無挫敗地產生騷動。」[20] 在一天之中,許多「好念頭」可能會出現在腦海裡:想為人服務、關懷他人、寬恕他人。這些善念通常不是出自我們,而是出自內心的聖神。實現護慰者的這些靈感,我們將充滿喜悅與和平,gaudium cum pace。

因此,我們需要在神修指導的幫助下,培養對護慰者寧靜的順從。至關重要的是,聖施禮華打開了自己的新視野,正是在神修指導時發生。他接受了「聽祂說」的建議,也顯示了桑切斯神父身為神師,明白自己的使命:使聖神更易於逐步的指導聖施禮華的靈魂,「方便祂的工作,讓祂琢磨我、把我連根拔起、點燃我。」這是在靈修生活中陪伴他人者的工作:幫助他們認識自己,以便他們能更清楚地分辨護慰者可能對他們的要求。因此,每個靈魂學習在他們的生活裡、以及周遭世界發生的事件中,逐漸看清天主。

以聖神的氣息,錨固在天主的愛中

自從我主升天和五旬節聖神降臨以來,我們一直生活在傳教使命時期。基督已親自賦予我們拯救世界的任務。教宗方濟各經常談論這個現實,談到「天主如何使那些信賴祂的人接受『外展(動身前往),』」[21] 並指出,不僅賦予這項使命,我主也給予我們實踐這使命的力量。的確,這種動力「不是個策略,而是聖神的實際力量,祂是非受造的愛德。」[22]

在以希望為主題的教導中,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讓自己被聖神引導是很重要的,他使用一個深為教會教父喜歡的形象。「給希伯來人的信中,聖保祿把希望比作錨(參見希6:18-19);我們可以在此圖像中添加帆。如果錨使船具有穩定性,並使它在海浪中保持「錨固」,那麼帆即是使其在水面上移動和前進的動力。希望真的是像一張帆,凝聚了聖神的風,將其轉化為推動力,視情況把船推向大海或海岸。」[23]

碇泊在天主之愛的深處,給予我們安全感;順服聖神可以使我們以天主的勇力前進,並按照祂所建議的方向前進。正如聖施禮華所堅持的,我們必須「飛得」很高,「你必須高飛,沒有世上任何的支持,只靠聖神的聲音和靈感。」[24] 因此,我們明白為什麼「教會迫切地需要祈禱的深呼吸,」[25] 最近教宗經常提醒我們,如果我們想以使基督受感動的聖神來完成基督所託付給我們的使命,除了祈禱以外,別無他法─持續、信賴與護慰者的對話。

因此,我們將在我們內心發現生活的天主臨在的地中海,並在聖神的引導下,划向深處,聖神是「光、火、一股強風,能點燃火焰,再次燒起熊熊愛火。」[26]

Lucas Buch


[1]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27

[2] 《基督剛經過》128

[3] Pedro Rodriguez,《道路的批判-歷史版》57,第251-2頁

[4] 同上

[5]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306

[6] 《道路的批判-歷史版》57

[7] 聖若望保祿二世,宗座文告《新千年》2001年1月6日,4

[8] 引自S. Rubin and F. Ambrogetti, El Papa Francisco: Conversaciones con Jorge Bergoglio, Barcelona 2013, p. 48

[9] 聖若望保祿二世《新千年》38

[10] 同上

[11] 《與施禮華蒙席會談》40

[12] 《基督剛經過》134

[13] 參范康仁《牧函》2017年2月14日,8

[14] 《基督剛經過》127

[15] 聖若望保祿二世,演講,2004年6月5日

[16] 同上

[17] 教宗本篤十六世與Peter Seewald《最後的見證:他自己的話》2016年,第234-5頁

[18] 同上

[19] 《基督剛經過》130

[20] Jacques Philippe《聖神學堂》,Scepter,紐約,2007年,第52頁

[21]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2013年11月24日,20

[22] 參范康仁《牧函》2017年2月14日

[23] 教宗方濟各,一般接見,2017年5月31日

[24] 《鍊爐》994

[25]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262

[26] 《天主之友》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