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是旅途中的友伴和嚮導,從不遺棄我們

教宗繼續了以祈禱為題的要理講授。本週的焦點為「亞巴郎的祈禱」。

教宗方濟各6月3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談論了亞巴郎的榜樣。在這位「信德之父」身上,我們看到與天主建立關係的新方法。教宗指出,亞巴郎在自己的生活中聽見一個聲音「鼓勵他拔除在故鄉的根基、家庭的根基,出去尋找一個嶄新而不同的未來」。

亞巴郎此舉的根基在於信任和許諾:「上主承諾他的後裔必定多如天上的繁星」。教宗表示,因著這份許諾,與天主建立關係的新方法油然而生:「正因如此,在猶太教、基督信仰和伊斯蘭教這三大靈修傳統中,聖祖亞巴郎被視為屬於天主的完美之人,因為他能順從天主,即使天主的旨意艱辛無比,甚至是難以理解」。從此以後,信徒的生活開始被理解為一個聖召;換句話說,個人的生活成了天主實踐諾言的地方。

接著,教宗闡明,在《創世紀》中,我們發現亞巴郎一路上忠於天主聖言,活出祈禱。簡單來說,在亞巴郎的生命中,「信德造就歷史」。「人們不再只從天文現象中尋找天主,視之為遙不可及、令人害怕的天主」。相反地,亞巴郎的天主成了引領步伐的嚮導,祂是我們旅途中的友伴,從不遺棄我們。關於這點,教宗引用《天主教教理》,強調:「亞巴郎的祈禱先表達在行動中:他緘默寡言,他在旅途中的每一階段,都給上主建造一座祭壇。」(參閱:2570號)

為此,亞巴郎與天主親密無間,勇於在天主面前據理力爭,而他爭論時依然忠心不二。亞巴郎跟隨天主的指引前往各地,甚至接受了最嚴苛的試煉,甘願獻出自己的親生兒子依撒格作為祭獻。教宗表示,「天主之所以親自阻止了亞巴郎準備獻出祭品的手,是因為祂看見了亞巴郎的全然順服的意願」(參閱:創廿二1-19)。

教宗最後在要理講授中指出,偶爾對天主「生氣」有所助益,因為這是一種祈禱的形式。只有兒女才會跟父親吵架,然後和好如初。「願我們從亞巴郎身上學會懷著信德祈禱、對話和討論,卻也隨時樂於接受天主聖言,並付諸於實踐。」

(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