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期:天主的仁慈

節錄自載於《基督剛經過》書中,聖施禮華於1951年12月2日將臨期第一主日題為《基督徒的召叫》的講道

天主的仁慈

今天標誌着將臨期的開始。思考一下靈魂的仇敵所慣用的技倆,不無裨益。諸如:情慾的蠢動,輕浮的淺薄,理性否認天主的荒謬,驕傲狂妄扼殺愛主愛人之心等等。所有這些障礙,都是真刀真槍,可以給我們造成極其嚴重的禍害。因此,唸進台詠時,禱文號召我們呼籲天主的仁慈:「上主,我向你把我的心舉起,我的天主,我全心要倚靠你。懇求你不要使我蒙受羞恥,也不要容許我的仇人歡喜。」[1] 到唸奉獻詠時,我們將再次重溫這同一意念:「凡期望你的人絕不會蒙羞。」

現在救恩的時刻已經臨近。聽到聖保祿的金口玉言,令人振奮:「當我們的救主天主的良善,和衪對人的慈愛出現時,衪救了我們,並不是由於我們本着義德所立的功勞,而是出於衪的憐憫。」[2]

如果你們逐頁翻閱聖經,必會發現到處提到天主的慈愛。祂的慈愛瀰漫大地。[3]上主的憐愛,恩澤子子孫孫,[4] 我們「必有慈愛圍護。」[5] 仁慈「作你的護衛和保安。」[6] 為援助我們,「慈愛高達青天」[7],所求皆蒙「恩准」[8] 。天主憐愛我們,猶如慈父,[9] 天主憐憫我們,[10] 「祂的仁慈是甘飴的,有如大旱時的雲雨」。[11]

耶穌基督的一生,是天主仁慈的綱領和摘要:「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12] 我主在另一場合又說:「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13] 福音其他的情節,例如:憐憫淫婦、浪子、亡羊、欠債的惡僕等譬喻,以及復活納因城寡婦的獨子,[14] 也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影響。基督大有理由復活納因城可憐寡婦之子,因為他是那寡婦的獨生子,他給她的生命帶來意義,他能在她晚年奉養她。但是,耶穌行這個大奇蹟,並不是出於公義,而是出於仁慈,因為祂的聖心,被人間疾苦深深感動。

有天主的仁慈,我們的保障何其穩固!「他若向我呼號,我必俯聽,因為我是仁慈的。」[15] 這是一個邀請,也是一個許諾,天主保證做到,絕不食言。「所以我們要懷着依恃之心,走近恩寵的寶座,以獲得仁慈,尋到恩寵,作及時的扶助。」[16]有天主的仁慈為我們開路,對付成聖的敵人,牠們必然束手無策,無能為害。我們若因自己的過失和人性的軟弱而跌倒,主必會前來救助,把我們提昇。「你們已學會躲避怠惰,力戒驕橫,日進於德,不做世俗物慾的奴囚,嚮往永生而輕視流光。然而由於人性的軟弱,在這處境艱險的世途上,保持堅定的步伐並不容易。為此,良醫早已開下妙方,使你們不致迷路;那位仁慈的審判者,絕不會使你們因得不到赦免而失望。」[17]

響應天主

基督徒的生活,應當在天主仁慈的「保護傘」下成長發展;應當念念不忘天主仁慈的恩澤,檢點行為,循規蹈矩,力求符合天主兒女的身份。那麼,使我們的召叫深深扎根的主要方法是什麼呢?這些方法,是我們生活的支柱。今天,我想談談其中兩個:內修生活與教理培育——即加深我們對信德的認識。

先談內修生活。真正瞭解什麼是內修生活的人,真是鳳毛麟角!人們一聽到談論內修生活,腦海裡馬上聯想到陰森森的寺廟殿堂。足足有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我講了又講,內修生活不是那麼一回事。我所講的內修生活,是普通基督徒的內修生活。他們大都生活在鬧市喧嚷中,生活在光天化日下,在馬路上,在工作中,在家庭裡,甚至在娛樂休憩中。但是,他們整天的生活,無時不以耶穌為中心。這若不是持續的祈禱生活,那麼又是什麼呢?你們不是真要做一個祈禱的靈魂嗎?不是要與天主建立親密的關係,使自己聖化嗎?亞歷山大的克萊孟寫道:「人變成天主,因為他愛天主之所愛。」[18] 此即祈禱的靈魂一貫領悟的基督徒信念。

開始是比較困難的。非下苦功去尋覓天主不可,要感謝祂慈父般切實的關懷。這並不是什麼感情用事,而是天主的慈愛在靈魂深處,使你們逐漸察覺出來,心心相印,自有靈犀一點通。事實上,是基督在深情地尋找我們:「看,我立在門口敲門。」[19] 你們的祈禱生活怎樣呢?在白天,你們有要與祂暢談心曲的衝動嗎?那麼,你們有沒有向祂輕輕耳語,請祂稍候片刻,跟着便來同祂心對心地密談呢?

在專為我主保留的談心時間裡,你們胸懷擴大了,你們的意志加強了,你們的思想,在恩寵輔助下,給人間的現實,注滿超性實質內容。結果是你們形成了明確切實的善志,你們決心要改善自己的行為,要以更大的愛德待人接物,要像優秀運動家那樣,全力以赴,一往直前,把這場基督徒仁愛與和平的鬥爭進行到底。

於是祈禱變得持續不不斷,如同我們的心跳,我們的脈博。若無天主的臨在,便無默禱生活。若無默禱生活,我們為基督所做的工作,便毫無價值。因為若不是上主興工建屋,建築者徒然勞苦。[20]

© Fundacion Studium


[1] 詠24(25):1-2

[2] 鐸3: 5

[3] 詠32(33):5

[4] 德18:12

[5] 詠31(32):10

[6] 詠58(59):11

[7] 詠33(34):8

[8] 詠116(117):7

[9] 詠24(25):7

[10] 詠108(109):21

[11] 德35:26

[12] 瑪5:7

[13] 路6:36

[14] 路7:11-17

[15] 出22:27

[16] 希4:16

[17] 聖盎博羅削Expositio Evangelii secundum Lucam, 7 (PL 15, 1540)

[18] 聖格肋孟亞歷山大里亞Paedagogus 3, ,1,5 (PG 8, 556)

[19] 默3:20

[20] 參閱詠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