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枝主日(一):內修的鬥爭

節錄自載於《基督剛經過》書中,聖施禮華於1971年4月4日聖枝主日題為《內修的鬥爭》的講道

我們今天慶祝的,如同所有基督徒的節日,是和平的節日。帶有古傳象徵意義的棕櫚枝,使我們回憶起創世紀中的一幕:「再等了七天,他由方舟中又放出一隻鴿子,傍晚時,那隻鴿子飛回他那裏,看,嘴裏啣着一根綠的橄欖樹枝;諾厄於是知道,水已由地上退去。」[1] 現在我記得天主與祂的子民的盟約,就在基督內設立及堅定,因為「基督是我們的和平」[2] 。我們聖教會的禮儀,奇妙地結合並總結古教禮儀,推陳出新;今天我們所讀到的喜氣洋洋的經文,使我們想起耶穌誕生於白冷郡時所受的恭賀:「希伯來兒童,手拿橄欖樹枝,出來歡迎救主,向他高聲歡呼:『賀三納於至高之天。』」[3] 聖路加告訴我們:「前行的時候,人們把自己的外衣舖在路上。當他臨近橄欖山的下坡時,眾門徒為了所見過的一切奇能,都歡欣的大聲頌揚天主說:『因上主之名而來的君王,應受讚頌!和平在天上,光榮於高天。』」[4]

人間的和平

上天的和平。讓我們且看一看人間。為何世界上沒有和平?不錯,沒有和平,只有和平的一種假象:一種由恐懼和妥協構成的不穩定平衡。甚至在教會內部也沒有和平:緊張關係把她弄得四分五裂,猶如把基督淨配的白袍,扯得支離破碎。在眾人的心中,也沒有和平,他們徒然力圖用持續不斷的活動和物質享受來彌補心靈的不寧,但這一切並不能填滿他們的空虛,只會帶來愁悶痛苦的回味。

聖奧思定寫道:「棕櫚枝象徵崇拜,因為它代表勝利。我主即將以其十字架上的死亡,克敵制勝。在十字架的旗幟下,祂即將戰勝死亡之王魔鬼。」[5] 基督是我們的和平,因為祂是勝利者。祂贏得了勝利,因為祂曾奮不顧身地戰勝人類心靈累累的罪孽邪惡。

基督是我們的和平,也是道路。[6] 我們若想尋求和平,必須步武祂的芳蹤。和平是戰爭的結果,鬥爭的結果,是個人內心靈修鬥爭的結果。每一位基督徒,都必須堅持這種鬥爭,以清除自己生活中一切不屬於天主的東西。每一位基督徒,都被召戰勝驕傲、情慾、自私、淺薄和心地卑鄙。只求外表的安逸,而在良心深處,在靈魂中心沒有安寧,豈非枉然,「因為由心裏發出來的是惡念、凶殺、姦淫、邪淫、盜竊,妄證,毀謗。」[7]

鬥爭:愛與正義的要求

然而,這樣的講法,是不是未免過於迂腐陳舊了呢?一種更時髦的語言,一種把個人缺點裹上一層偽科學術語的糖衣的語言,不是早已取而代之了嗎?人們不是早已轉彎抹角地一致公認,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能買到一切的金錢,是權力影響,是穩佔上風的老奸巨猾,是自命「老成」,甚於賢哲的飽經世故,老鍊圓滑嗎?

我並不是,而且從來不是悲觀者,因為信德教育我,基督已經一勞永逸地贏得了勝利。祂給了我們一個勝利的保證,一個誡命,也是一個承諾,即「奮鬥」。我們基督徒有着一項甘心接受的,對天主聖寵召喚所作的愛的承諾,一種催迫我們奮戰的義不容辭的使命。我們自知軟弱,一如他人,但我們牢記若能善用具備的條件,我們將成為世界的鹽,世界的光,世界的酵母。我們將成為天主的欣慰。我們這力行愛德的雄心壯志,其實更是正義之職責。這一全體基督徒共有的職責,意味着一場持續不斷的戰役。教會的傳統一貫稱基督信徒為基督的戰士(Milites Christi):為他人帶來安寧,向自身不良傾向作連續鬥爭的戰士。有時,由於我們缺乏超性觀念,實則缺乏信德,往往不願把塵世生活比作戰爭。我們蓄意加以歪曲,認為自詡基督的戰士會造成妄用信德,服務世俗目標的危險,會造成施加壓力的危險,會產生各自為政的小集團的危險。這種想法是一種不太合邏輯的悲哀簡化,而且常與懦弱和貪圖安逸聯袂起來。

沒有比狂熱主義與基督徒信仰更背道而馳的了。狂熱主義,不管它披上甚麼偽裝,無非是神聖與凡俗的庸俗同盟而已。我們若明白,我們的鬥爭,正如基督所教導的,乃是人人向自我發動的戰爭,那麼,上述危險便不會存在。這鬥爭,乃是時刻更新愛主深情的努力,時刻更新根除自私的努力,時刻更新服務大眾的努力。在這場衝突中,臨陣逃脫,不管有何藉口,都意味着未經交鋒,先自投降。誰若這樣做,是自甘墮落,缺乏信德,灰心喪志,聽憑苟且偷安來擺佈命運。

我們在信德中,面對天主及眾兄弟所進行的這場靈修戰鬥,乃是我們身為基督信徒的必然結果。誰若逃避這場戰鬥,便是出賣耶穌基督,便是出賣祂的奧體——整個教會。

不休止的鬥爭

基督信徒的鬥爭,應當是不休止的,因為內修生活即在於不斷地始步更新,始而再始,新而更新。防止自滿自大、自以為十全十美,而故步自封。在我們的征途上,碰到困難是不可避免的。若無阻礙,我們就不是血肉之軀的凡人了。我們的私慾偏情,總會拖後腿。我們必須時刻警惕導致自我毀滅的衝動。

在我們的肉體和靈魂中,發現有驕傲、情慾、妒嫉、懶惰和企圖控制他人之類的芒刺,是不足為奇的。這是被我們個人經驗所證實的生活現實,是我們起步的出發點,是我們奔向天父之家的競賽中奪標的通常環境。聖保祿說:「我總是這樣跑,不是如同無定向的;我這樣打拳,不是如同打空氣的;我痛擊我身,使它為奴,免得我給別人報捷,自己反而落選。」[8]

基督信徒為了要開始或維持這一鬥爭,不應等待外在的信號或內心的好感。內修生活並不建築在感覺之上,而是植根於天主聖寵,意志和愛。在耶穌榮進耶路撒冷之時,所有門徒都能隨從祂。但是,當祂被釘十字架上,飽受凌辱之時,他們差不多全都離開了祂。

你若是真愛,就必須堅貞不屈,就必須擲錨於信、望、愛。只有善變浮淺的人才朝秦暮楚,愛無定向。那根本不是愛,那是自私,是自我追求。愛必健全,具有自我奉獻,克己犧牲的能力。在這克己自制與艱難痛苦中,我們卻有着任何事物、任何人無法剝奪的喜悅幸福。

在這愛的冒險中,即使跌倒了,甚至嚴重跌傷了,也莫須心灰氣餒,只要滿懷痛悔定改之心去辦告解聖事。基督徒並不是神經質的,專事搜集善功錄的人。耶穌基督我主既為若望的純潔忠貞而歡心,也為伯多祿失足後的痛悔定改而感動。耶穌瞭解我們的軟弱,扶助我們向祂攀登。祂要我們努力不懈,日有所進。祂親來尋找提攜我們,一如祂尋找會晤厄瑪烏兩位門徒那樣。祂尋到了多默,各他顯示聖傷,叫他用手指撫摸祂雙手與肋旁洞開的聖傷。耶穌基督時刻等待我們回到祂身邊,因為祂瞭解我們的軟弱。

© Fundacion Studium


[1] 創8:10-11

[2] 弗2:14

[3] 分派聖枝的歌詠

[4] 路19:36-38

[5] 聖奧思定,In Ioannis Evangelium tractatus, 51, 2 (PL 35, 1764)

[6] 若14:6

[7] 瑪15:19

[8] 格前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