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恭謹樸(Modesty)的教育(一):幼兒期

不論男或女,謙恭謹樸維護著人最寶貴的核心價值,使之能以適當的方法及合適的時機表露出來。

謙恭謹樸(Modesty)的教育(二):兒童和青春期

何謂謙恭謹樸(Modesty)?乍看字面意思,它似乎是耆怕羞怯弱,使人無法向別人表達內心世界。對很多人而言,它不過是一種自然的防衛機制,抑制著有失體統的行為。現今有不少人將謙恭謹樸與假正經混為一談。可是,這種看法有點片面。雖然如此,謙恭謹樸的重要性還是無可置疑的。若以人類和動物相比則不難理解。人倘若沒有個性,也沒有蘊藏於心內的隱密,謙恭謹樸就無用武之地了。動物就沒有謙恭謹樸。謙恭謹樸不只用於約束不良的、不道德的行為,它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知恥心,所謂知恥近乎勇。

作為人的情感,謙恭謹樸具有重大的價值,因為它的前設就是人意識到自己除了外在的,「公眾」的角色以外,還有一層內心的生活。謙恭謹樸不只是一種美德,真正的謙恭謹樸更能表現在一己的行為上。這種美德使我們懂得「何時」及「如何」選擇地對能夠接受和理解我們的人打開心扉。

謙恭謹樸的價值

謙恭謹樸,在人類學中有著深厚的價值。不論男或女,它維護著人最寶貴的核心價值,使之能以適當的方法、合適的時機、恰當的方式,在最佳的場合中表露出來。否則,人就可能會受到不當的對待,或不被他人認真對待。謙恭謹樸也能維持人的尊嚴,使愛情能往正確的方向循序漸進。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說:「藉著謙恭謹樸,一個人幾乎『本能』地彰顯出有需要按其真正的價值來接受和肯定這個「自我」。」[1] 謙恭謹樸的缺乏使人變得不重視內心的隱密,反映出此人內在已沒有值得只保留給某些人的獨特及相關價值。

謙恭謹樸的美麗之處

「謙恭謹樸」這個名詞 ,不論是將之理解為態度或美德,都可以應用於不同層面。狹義來說,它指的是一種保護身體的行為;廣義來說,它包含了其它意思-保護自己的內心世界,不輕易地對他人表露個人情感。在這兩種情況下,謙恭謹樸都保護著人與自己的愛人之間的奧秘[2]。

一般來說,謙恭謹樸使他人尊重我所獨有的隱密。它可以表現在身體語言上,而每個人表現的方式也不一:面部表情、手的動作、眼神、姿勢……各有其獨特性,只要適宜則可。謙恭謹樸也可以表現在衣著打扮上。恰如其分的衣著和打扮不但可以反映出你的內在美,更能表達個人的形象,以求得到他人的尊重,同時也表示對他人的敬意。由此可見,謙恭謹樸表現於優雅的舉止、良好的品味和整潔的儀容中。它能夠取得別人的尊重,也能表示對別人的敬意。缺乏這種美德的人往往粗鄙骯髒。主業團的監督常常告誡我們要「通過參與創造和拓展能夠尊重個人尊嚴的潮流,以及抵擋那些不尊重真正的美善的粗暴,去提倡和捍衛謙恭謹樸這種德行。」[3]

謙恭謹樸可以體現在神聖的層面上。這種美德為我們的內心世界帶來規範與秩序,保持人的尊嚴及團結性。[4] 在雙向的奉獻和尊重下,人可以用適合的表達方式來互相認識及維持彼此之間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因而顯得人性化,使我們的性格更具吸引力。另外,由於人願意在合符規範的標準下展示內心世界,真正的友誼就得以建立。

因此,在教導大眾何謂謙恭謹樸時,必須強調這一美德的積極意義。「謙恭謹樸是一個人的個性中的基本部分,也可視為捍衛男女的尊嚴及其真愛的自覺。」[5] 謙恭謹樸的深刻含義可以理解為,保留自己的內心世界,是為了留給真正明白自己的人去欣賞。這個說法相信更易為人接受,更能深入人心。教育的目標不是要為年青人的行為定下某些特定的標準,而是希望他們懂得謙恭謹樸的可貴之處,並使之成為他們個人尊嚴的一個核心。

父母及家庭氛圍的影響

眾所周知,樹立榜樣是教育的重要一環。如果父母和其他與孩子同住的成年人,如祖父母等都能夠以身作則,孩子也會逐漸了解,端莊(Modesty)的細節,如何能表達出家庭內對各成員的尊重。例如家長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親昵,但必須留意彼此的身體動作是否恰當。聖施禮華回憶過往家中的境況時曾說:「他們沒有做不當的行為,只是小小的一個親吻。他們在孩子面前展現出矜持。」[6] 這並不代表要孩子學習把愛埋藏在冷漠的面具下,也不是叫他們成為一個冷漠無情的人,而是向孩子表明,行為需要有所規範。

不過,端莊的表現並不止於此。在一個家庭內,相互信任和尊重個人的尊嚴必須並存。行為或衣著不檢點 (如一天內長時間穿著浴袍,或在孩子面前換衣服) 會令你在家庭的地位下降。在夏季時,由於天氣、薄衣裳或假日的閒情的影響,很可能會導致疏忽。當然,不同的時間和場合需要穿著不同的衣服,但我們仍需保持禮儀。這種行為可能會和當代社會的氛圍格格不入,但「這正是我們要這樣做的原因,我們可以時刻保持一己尊嚴,並在我們身處的社會中表現出個人性格, 以作帶領的作用」。[7]

正因為端莊與人內心的隱密世界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繫,我們更需要從思想、感情和意向三方面向年青人灌輸這項美德。在家中,我們需要為孩子樹立如何接納他人內心隱密世界的榜樣,倘若家庭對話中常常涉及他人的私事,就很可能會令孩子學會說閒話,使他難以建立美德。這種不合宜之舉可能會令教育出現偏差,因為孩子可能會由此而認為自己有權干涉他人的私隱。

家長需要注意媒體對孩子的影響。需要過濾的不僅是不雅的內容,更是這些節目或雜誌中所播放的一些很私人的,不應公開的場面。傳媒有時會違背其專業操守,表達內容的方式可能會較為激進;有時是節目的主角舉止不檢點,表現輕狂,以滿足自己膚淺的、病態的好奇心。作為基督徒的父母必須防止這種「販賣親密行為的市場」影響孩子,並解釋其原因:「個人忠於自己,避免絃耀,保持自已家庭中的歡樂、悲傷和困難的私隱的權利」[8]。通常這種類型的節目總以「公眾知情權」和「參與者同意」為藉口,事實上這些節目損害了人的尊嚴。即使當事人是其中一名參與者也好,損害人的尊嚴從來都是不道德的。

自幼培養

端莊可以喚醒人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孩子經常被瞬間的感覺沖昏頭腦,當他們身處熟悉的環境時,很容易便忽視端莊的重要,甚至沒有特別注意到它。因此在嬰兒早期成長時就應該集中培養日後賴以發展這種美德的行為。舉例來說,孩子最好能早日學會在兄弟姐妹看不見的情況下自己洗澡和換衣服。可以的話,讓他們習慣換衣服時關上房門,在上洗手間時把門鎖上等。

這些簡單的道理有助於孩子培養品德,不過也許是今日常常被人忽略的。如果孩子在屋內缺乏端莊地周圍走,家長就不應小題大做。家長也不應放聲大笑(大笑可以留到孩子不在場時表達)。相反,他們應該糾正孩子的行為,使他明白這是不當的。雖然有些事情看來只是小事,又或者在孩子這個年齡並不代表什麼,但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切大小事都很重要。

與此同時,孩子也應學會尊重他人的內心世界。他們天生以自我為中心,只能在成長中漸漸了解到他人並非為自己而生,對待別人時應該易地而處。要得到進步,他們需要從細節中學習,如在進入房間前必須敲門,在得到回應後才可進入;當成年人要私下對話,請他暫時離開時,他們應該離開。我們也應勸諭孩子勿亂翻他人的私人物品。這樣,他們就會習慣重視他人的私人空間,同時也會開始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

有了好的基礎,孩子在長大後便會懂得尊重他人。因為他人都是天主的孩子,他們將達至這種境界:「為了成為真正的基督徒,他們會以良好謙恭謹樸的品行把靈魂深處的世界保留給天主,和永遠緊抱著孩子的聖母」[9]。

J. De la Vega

[1]參閱聖若望保祿二世,一般覲見,1979年12月19日。

[2]參閱天主教教理,2522。

[3] 蔡浩偉主教,在拉斯帕爾馬斯大加那利的聚會,2004年2月7日。

[4]參閱天主教教理,2521。

[5] 天主教教育部,有關人性的愛的教育指引,1983年11月1日,90。

[6]聖施禮華,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聚會,1974年6月23日。

[7] 聖施禮華,《道路》,376。

[8]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69。

[9]聖施禮華,文章《戴爾皮拉爾聖母》在《El libro de Aragon》裏刊登,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