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圣心节(一):在基督圣心内寻求和平

节录自载於《基督刚经过》书中,圣施礼华於1966年6月17日耶稣圣心节题为《在基督圣心内寻求和平》的讲道。

天主圣父愿在圣子的圣心中,赐给人类一座仁慈,宠眷和「爱情的无限宝藏。」[1] 我们若想寻求天主爱人的證据,只须沿着圣保禄的思路作同样的探索:「祂既然没有怜惜自己的儿子,反而为我们众人把祂交出来了,岂不也把一切与祂一同赐给我们吗﹖」[2] 天主之爱世人,不仅俯听我们的祈祷,而且先意承志,在我们祈祷之前,早已惠赐所求。

圣宠使人洗心革面,焕然更新;使罪人逆子幡然皈正,化为忠僕。[3] 是天主对我们的爱,一切圣宠的泉源。祂不仅用言语而且用行动,揭示了这一点。正是天主的爱,促引圣三的第二位圣言,圣父之子,取我人身,袭我人性,除无罪之外,同我们毫无两样。这圣言,这天主的圣言,便是天主圣爱所由发的圣言。[4]

天主圣爱,藉圣子降生成人,藉耶稣基督在世以十字架卓绝血祭为终极的赎罪长征,揭示我们。祂在十字架上,又以新的标誌昭示天下:「有一个兵士用枪刺透了他的肋旁,立刻流出了血和水。」[5] 这耶稣的血和水,向我们宣告:祂的自我祭献已大功告成。「完成了!」[6] 为了爱,一切都成就了。

今天,当我们重温信仰的中心奥蹟时,目睹人的动作行为,被用来表现这最深邃的真理,即圣父圣爱之交付圣子,圣子圣爱之从容赴义,走上加尔瓦略山,不禁愕然起敬。天主没有用霸权同我们打交道。没有。祂「取了奴僕的形体,与人相似。」[7] 耶稣从未矜持疏远,高高在上。虽然在讲道时,祂偶然流露出愤懑感慨的心情,那是因为恶人罪行伤祂圣心所致。但是,我们若仔细观察,马上会发现祂的悲愤实在是出於爱情,是向我们发出的又一次邀请,敦促我们悔罪改过,矢志忠诚。我主天主说:「我岂能喜欢恶人的丧亡?——吾主上主的断语——我岂不更喜欢他离开旧道而得生存?」[8] 这话一语道破基督一生行实的原委;使我们恍然领悟,祂为何怀着一颗血肉的心,一颗同我们一样的心,降临我们人间。这便是祂的圣爱的铁證,是天主仁爱奥蹟万古常新的见證。

我必须向你们吐露,有一件事常使我痛心疾首,奋发自勉,那便是想到天下所有尚未认识基督,所有从未希冀天堂上为我们保留的褔祉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像盲人迷路,在远离真褔的歧途上,探索莫名的「幸福」。圣保禄宗徒在特洛阿,梦见异象那晚的感受,令人不难理解:「有个马其顿人站着,请求他说:『请往马其顿去,援助我们吧!』保禄既见了这异象,我们便推知是天主召叫我们给他们宣传福音,便立即设法往马其顿去。」[9]

你们难道没有感觉天主正在召叫你们吗﹖祂通过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事物,正在催迫我们去宣讲即将再临的耶稣的福音。但是,有时我们基督信徒,却把自己的召叫贬为糟粕。我们变得庸俗浮浅,把大好时光浪费於倾轧纷争,妒贤忌才。更糟糕的是,有人竟对他人修练某项德性真理的实践,妄加责难,无风兴浪。不仅不竭力相助,反加滥肆诋毁。不错,有时在基督徒身上会发现严重缺陷。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於我们本身,不在於我们的缺点。唯一关係重大的是耶稣。我们应当宣讲的是基督,而不是自己。

这些感触是某种舆论引起的。该舆论认为耶稣圣心敬礼正陷於危机。其实危机并不存在。耶稣圣心的真正敬礼,一贯健在,依然健在,并充满本性与超性的意义。一贯并依然激发人们皈正献身,承行主旨;激发人们亲切领悟赎罪奥蹟的底蕴。

然而,我们应当把真正的敬礼,与无用的多愁善感,与缺乏信理,华而不实的表面虔诚,区别开来。我并不欣赏庸俗的塑像,也不欣赏粗製滥造的,对具有常识与超性观念的人丝毫不起感召作用的圣心像,而且不欣赏的程度不亚於你们。但是,把这些个别的,并正在消失的偏向,曲解为信理或或神学问题,则未免是一种糟糕透顶的逻辑。

若说有危机的话,那便是人心的危机。人的目光短浅,自私自利和思想狭隘。他们不能欣赏基督爱人之心的伟大深度。教会自建立圣心节以来,在庆日礼仪读经中,取用了一段保禄书信,来培育我们真正的虔诚敬礼。圣保禄在其中向我们提出了一整套默观生活的规划,包括知识与爱情,祈祷与生活,且始於耶稣圣心敬礼。天主藉宗徒的话,亲自邀请我们遵循这条道路:「使基督因着你们的信德,住在你们心中,叫你们在爱德上根深蒂固,奠定基础,为使你们能够同众圣徒领悟基督的爱是怎样的广、宽、高、深,并知道基督的爱是远超人所能知的,为叫你们充满天主的一切富裕。」[10]

天主的充盈富足,是在基督内,在基督的圣爱内,在基督的圣心内,启示我们,赐予我们的。因为,正是在祂的圣心内,「真实地住有整个圆满的天主性。」[11] 谁若无视天主这一伟大计划——即藉降生成人,赎罪救世,圣神降临,而向世界倾注祂的圣爱——便无法体会我主对我们的体贴入微。

(© Fundacion Studium)


[1]圣心节弥撒集祷文

[2]罗8:32

[3]参阅玛25:21

[4]圣多玛斯《神学大全》I, q.43, a.5 [引述圣奥思定《论天主圣三》(De Trinitate) IX, 10]

[5]若19:34

[6]若19:30

[7]斐2:7

[8]则18:23

[9]宗16:9-10

[10]弗3:17-19

[11]哥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