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祂,也认识自己(三):与圣人为伴

圣人的榜样,尤其是我们的圣母,对我们的祈祷生活可以是个极大的帮助。新的祈祷系列中的第三篇文章。

这是耶稣第一次公开地上耶路撒冷去。在那里祂开始用祂的言语和奇迹宣告天主的国。自从祂在加纳婚礼上令人惊讶的行为之后,祂的名声逐步上升。就在那时,在夜晚的寂静中,一个有名的犹太人去和耶稣说话(参若3:1)。尼苛德摩的心因看见和听见基督而深受感动。他的脑海里萦绕着许多问题,他决定透过一次亲密的、面对面的会晤来寻求答案。耶稣看见他心中的真诚,就迅速告诉他:「人除非由水和圣神而生,不能进天主的国。」(若3:5)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问一个问题:这意味着什么?一个人怎样才能再次出生?但耶稣真正想告诉尼苛德摩的是,他不该仅仅去寻求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让天主进入自己的生活里。努力成为一个圣人就像再次出生,以新的目光注视一切。事实上,这意味着成为一个新的人,一点一滴的转变成基督自己:「让祂的生命在我们的生命中呈现闪耀。」[1]以至于认识基督的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圣人。他们的生活可以在每个领过洗、想要学习如何祈祷的个人道路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玛利亚在喜悦的时候祈祷……

诞生在我们之前的人们都见证了在人生的起伏中,与天主进行真正对话的可能性,然而这些起伏也可能让我们产生相反的看法。在这方面圣母是位关键的证人。玛利亚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享受了她与圣子耶稣的温柔亲密,无论在美好还是困难的时刻(就像在任何家庭一样,包括纳匝肋的家庭),她都不断地与天父对话。

圣母教导我们在各种心态下祈祷。玛利亚一领受到天使的讯息,「就在那几日起身,急速往山区去,到了犹大的一座城。」(路1:39)去探望她的表姊依撒伯尔。她已得知外甥将要到来,他们的家庭很快就会扩大,这总是一个出人意料、令人兴奋的时刻,特别在依撒伯尔和匝加利亚已高龄的情况下。「圣路加对这两个表兄弟相遇的描述非常感人,充满了感恩和欢乐。」[2] 当祂启示施洗者和他的母亲默西亚胎儿的临在时,圣神似乎分享了他们的喜悦。

玛利亚一进他们家,依撒伯尔就用热烈的赞美的话对她说,这番话未来将成为普世的祷文,我们也天天应和,分享他们的喜乐。「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儿也是蒙祝福的!」(路1:42)玛利亚以一颗满怀感恩的心回应她表姊的热情:「我的灵魂颂扬上主,我的心神欢跃于天主,我的救主。」传统上我们称我们母亲的回应为「谢主曲」,是一首充满天主话语的赞美颂词。正如本笃十六世所说:「玛利亚对圣经有深刻的认识。她的《谢主曲》是一幅用旧约的丝线织成的锦绣。」[3]

当我们收到一份礼物,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时,我们可以在祈祷中表达,也许用圣经中的词句,感谢天主在我们生命中所做的「伟大的事情」。感恩是基督徒祈祷中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在喜悦的时刻。

……还有在悲伤和沮丧时。

然而,在黑暗的时刻,面对悲伤或显然没有意义的情况下,圣母也会祈祷。因此,玛利亚在基督徒的祈祷中,教导我们另一种基本的态度,在耶稣死亡的描述中能清楚地看到:「在耶稣的十字架傍,站着他的母亲和他母亲的姊妹。」(若19:25)耶稣的母亲,悲伤的不知所措,单单就站在那里。她没有付诸任何行动去拯救自己的爱子,也没有因为她不明白的事情而责备天主。她唯一在意的是不要错过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所说的每一个字。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天主赋予她的新使命:「女人,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若19:26-27)玛利亚的悲痛是一个人能经历的最深奥的悲痛:亲眼目睹儿子的死亡。但是玛利亚超越了自己的苦痛,接受了这个新的呼召,欢迎若望作为她的儿子,并和他一起欢迎所有世代的男女。

在悲恸中祈祷,最重要的是「站在」自己的十字架旁边,接受并热爱天主的旨意;就是准备好对天主摆在我们生命中的人和事说出「是」。祈祷就是打开我们的眼睛,面对现实,即使它看起来特别黑暗,而我们确信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一份礼物,天主永远在那里。这样,我们就能以玛利亚的回应来迎接人和事:「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罢!」(路1:38)

最后,在圣母的生活中,当她祈祷时,我们看到另一种心态。我们看到玛利亚和她的丈夫若瑟在焦虑万分时也在祈祷。有一天,他们从耶路撒冷的圣殿朝圣归来,发现他们十二岁的儿子不见了,于是他们决定回去找祂。当他们终于发现耶稣在圣殿里和经师们谈话,玛利亚问祂:「孩子,为什么你这样对待我们?看,你的父亲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路2:48)。

我们也经常会感到焦虑,当我们感到没有能力尽到自己的责任,或认为我们身处错误的地方。甚至在我们看来,我们的整个世界都失去了平衡:我们的生活、职业、家庭、工作……,我们甚至会认为我们生活的途径不是自己所希望的。我们所有的计划和梦想在我们看来都很天真。玛利亚和若瑟也经历了焦虑的痛苦,当他们问他们的儿子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没有得到明确的回答:「你们为什么寻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但是,他们不明白他对他们所说的话。」(路2:49-50)

我们焦虑的当下,祈祷并不能保证我们能找到快速简单的解决办法。那我们该怎么办?圣母告诉我们最好的解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道路上保持忠诚,在生活中重新发现天主的旨意,即使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它。而且,像玛利亚一样,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神秘的,有时是模糊的事,默存于心,并且深刻沉思,也就是说,以虔诚的态度沉思默想。然后一点一滴的,我们将再度感受到天主的临在,我们将再度看到耶稣在我们内心「成长」,并且再次显现出来(参路2:51-52)。

我们自己的人生传记

玛利亚是我们渴望与天主亲近的最具特权的见证人,但圣人也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每位圣人就像由天主圣言发出的一线光辉,」本笃十六世说:「我们想到圣依纳爵(St. Ignatius of Loyola)追求真理和分辨神类;圣鲍思高(St. John Bosco)热衷青年教育;圣维雅纳(St. John Mary Vianney)珍重司铎圣职的恩赐和使命;圣比约(St. Pius of Pietrelcina)作天主仁慈的工具;圣施礼华(St. Josemaria Escrivá)宣讲众人成圣的召叫;仁爱会的圣德兰修女(St. Teresa of Calcutta)为清贫者服务。」[4]

从人类的角度来说,我们很自然地会对某些存在方式,对那些我们觉得他们的努力更有吸引力的人,或者那些直接与我们的心灵对话的人感到亲切。了解圣人的生活和经历,阅读他们的著作,是与他们建立真正友谊的好方法。因此,如果我们只强调圣人生活和祈祷中的非凡事件,我们就有可能使他们的榜样更加遥远和难以仿效。

「你记得伯多禄,奥思定,方济各吗?我从不喜欢一些天真的,同时也缺乏健全教义的圣人传记,渲染他们的行为,彷佛他们从出生就受到恩宠的坚振。」圣施礼华说,他总是绝对坚持不要把人理想化的重要性,即使已被教会宣圣的人,好像他们是完美的。「并非如此,基督徒英雄人物的真实生活故事,与我们本身的经历相差无几:他们战斗,获胜了;再战斗,失败了;悔改之后,再重新投入战场。」[5]这个现实的观点有助于使圣人的见证更加可信,因为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和自己一样的人性。教宗方济各说:「这些证人可能包括我们的母亲、祖母或其他近人(参阅:弟后 1:5)。或许他们未必总是在生活中表现得完美无瑕,但即使带有各种不足和缺失,他们依然继续向前迈进,为天主所喜悦。」[6]

当我们看到祈祷体现在特定的人的生命中时,我们对祈祷的理解就能加深。例如,当我们知道《圣咏》91篇给圣多默斯摩尔在狱中漫长的几个月里,带来了极大的安慰,「你这在至高者护佑下居住的人,你这在全能者荫庇下居住的人,请向上主说:『我的避难所,我的碉堡,我的天主,我向你投靠。』……因为他必为你委派自己的天使,在你行走的每条道路上保护你。他们把你托在自己的手掌,不使你的脚在石头上碰伤。」[7] 一个殉道者面对死亡和他所爱之人苦难的榜样,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挫折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祈祷的道路。

惊讶于天主慈爱的凝视

熟悉于圣人的故事也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天主。亚尔斯的神父圣若翰维雅纳注意到他教区里的某个教友,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在圣体柜前待了很长的时间。一天,他问那个人:「你在为什么祈祷?」他很单纯地回答:「我望着祂,祂望着我。」亚尔斯的本堂从未忘记过这个教训。「默观是以耶稣为焦点的信德的凝视。」[8] 天主教教理中引用了这个卑微的农民作为例子。我望着祂,更重要的是,祂望着我。天主一直以一种特别的眼神在看望着我们,当我们举起双目回报祂的爱时。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圣施礼华身上,他常乐于重复这个故事。作为一名年轻的神父,在他早期的一次牧职任务中,他经常整个上午都待在告解室里等待忏悔者。在那里,他时常听到开教堂门的声音和铁罐敲撞的响声,使他迷惑不解。有一天,他的好奇心占了上风,他躲在门后想知道这种声音的原因。他看见一个人拿着几桶铁罐的牛奶进了教堂,那个人从门口望着圣体柜喊说:「主啊,送牛奶的若望来了。」然后就走了。这个谦卑的人给了这位年轻神父一个充满信赖的祈祷榜样,使他日后经常呼叹:「主啊,若瑟玛利亚在这,他不知道如何像送牛奶的若望那样爱祢。」[9]

来自不同背景、不同时代的圣人向我们表明,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自己是怎样的人,天主都在慈爱地望着我们。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因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惊奇地发现到这一点。

无论是睡着还是醒着的时候

当我们看到圣人疲惫无力时,也是我们的榜样。「昨天我甚至没办法好好地念两次圣母经,」圣施礼华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曾吐露。「你无法想象我有多痛苦!」但是,像往常一样,尽管这让我付出了代价,而且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还是继续祈祷。我祈求祂:主啊,帮帮我!凡祢所交托给我披荆斩棘的大事,祢得亲自出马,因为祢清楚,即使是芝麻小事,我也办不到。所以我照例把自己全然交付在祢手里。」[10]

本笃十六世提到圣斐理伯内利,「清晨一醒来,他就对天主说:『主啊,今天请把祢的双手放在斐理伯身上;否则,斐理伯就会出卖祢了。』」[11]真福瓜达露佩‧欧提斯‧兰达苏丽在她的一封信中坦白承认,她的祈祷有时缺乏理性的安慰:「在我的内心深处,天主在那;但重要的是,在这些日子里,在祈祷的时候,我几乎没有任何的感觉……。」[12]圣女小德兰写道:「实际上,我不是圣人,正如我的这种心态所显示的。我不应为灵魂的枯燥而高兴,反而应将其归因于我欠缺热情和忠诚。在默想和领圣体后的感恩时,我经常打瞌睡,这种行为应让我感到困扰。然而,我却无动于衷。我反思,无论睡着还是醒着,幼儿对父母都是同样的珍爱;为了进行手术,医生也让病人进入睡眠的状态。」[13]

每一天我们需要众圣人的见证和陪伴来说服自己,因而加强我们与天主的友谊,把自己交付在祂的手里:「我们每个人都真的能够,我们都受召向这份与天主的友谊敞开心扉,绝不离开天主的双手,永不停止的转向并返回到主前,跟祂谈话,就像与知音说话一样。」[14]

Carlo de Marchi(卡洛德马奇)


[1]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04

[2]范康仁于2018年7月13日,在科瓦汤加的谈话

[3]本笃十六世,讲道,2005年12月18日

[4]本笃十六世,宗座劝谕《上主的话》48

[5]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76

[6]方济各《你们要欢喜踊跃》3

[7]圣咏 91:1-2, 11-12。参考多默斯摩尔《安慰与苦难的对话》。第三章是对《圣咏》91节的延伸评注

[8]《天主教教义》2715

[9]参考Andres Vazquez de Prada,《主业团创办人》第一卷,第五章

[10]施礼华, 1970年11月26日,引用蔡浩伟主教 Memoria del beato Josemaría,第25页

[11]本笃十六世在2012年8月1日一般觐见引用

[12]Mercedes Montero, En Vanguardia: Guadalupe Ortiz de Landázuri, 1916-1975, Rialp, Madrid 2019, p. 94

[13]圣女小德兰《一个灵魂的故事》第八章

[14]若瑟拉辛格《让天主工作》载于L’Osservatore Romano, 2002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