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痕》

早在一九五零年,聖施禮華就已許諾他的讀者:他將要在一本題為《犁痕》的新書中,同他們見面。他在《 道路》的西班牙文第七版再版序言中寫道:「我希望在幾個月的時間內,讓你們拿到那本書。」

早在一九五零年,聖施禮華就已許諾他的讀者:他將要在一本題為《犁痕》的新書中,同他們見面。他在《 道路》的西班牙文第七版再版序言中寫道:「我希望在幾個月的時間內,讓你們拿到那本書。」在一九八六年,主業團創辦人當時的期望,終於在他榮歸天堂的第十一週年,成了現實。

像《道路》一樣,《犁痕》是聖施禮華本人內修生活,以及他與人靈接觸交往經驗的果實。此書的寫作,旨在鼓勵個人祈禱,並使之易於進行。由於它的寫法與體裁,此書不能列為傳統神學論文一類;但它豐富而深刻的靈修思想,確實包含著深邃的神學。

《犁痕》是針對基督徒完整的人-----肉體與靈魂,人性與聖寵-----而不是僅僅限於思想意識。所以,它的來源,不只是思維反省,而是基督徒生活本身。它是聖神的行動,在聖施禮華及其周圍人靈魂上,所銘刻的犁痕疇波的反映-----時而行動,時而安憩;時而精神激奮,時而平安寧 靜。Spiritus, ubi vult, spirat-----聖神意之所在,氣之所噓(若三8),給生活帶來了單純,人為結構的狹隘性無法局限,也不應局限的深度與和諧。

此書用這樣的寫法,原因正在於此。聖施禮華,在任何領域內,尤其是在涉及天主的事情上,從來不願削足適履,不願先缝好衣裳,再強迫孩子往身上硬套。由於對天主自由權的尊重,對人自由權的尊重,他寧願當一名全神貫注的觀察者,以期識別天主的恩賜,做到先自學習,而後誨人。每當他到了一個新訪問的國家,或是與一群新見面的人會晤,我常常聽到他這樣說:「我到這裡,是來學習的」;而他,確實是來學習的:他向天主學習,向人靈學習,並把他善於學習的本領,轉化為誨人不倦的過程。

在此書中,主業團創辦人,根據他與人靈接觸的廣泛經驗,在我們眼前,展示了一系列基督徒生活美德閃閃發光的品質,諸如:慷慨、敢想敢做、誠摯、自然、忠誠 心 、友誼、潔德、責任……等等。只須一讀目錄,便能看到一整套「人的完善之德」 一 聖施禮華從 「真天主真人耶穌基督 」身上所發現的完善 之德。

在耶穌身旁,基督徒永遠可以找到他的慈母聖瑪利亞,永遠可以向她懇求所需要的一切:師法她,認識她,請她大力轉求。《犁痕》的每一章,無不以有關童貞聖母的思想告終,確實用意深長。基督徒所作的每一項修德立功的努力,無不導致肖似基督;而要達到這目標,則沒有比敬禮聖母更穩妥,更直接的捷徑。我最初遇見聖施禮華時,有一回,他高興地向我解釋說:「永遠要通過瑪利亞而趨赴回歸耶穌」。他的話,餘音繚繞,猶在耳際。

  • 節錄自《犁痕》1986年6月26日版本真福歐華路所寫的序

(出版:清泉出版社)

https://www.spring-books.com